Pastoral Care

The Rev. Dr. NG Wai Man Andrew -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講題: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經文:馬可福音10章35至45節

講員:伍渭文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4年10月20日

 

今天的題目來自燕京大學的校訓,亦來自今天福音經課:「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祇是在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2-45) 這段經文也是貫穿馬可福音的重要主題。

 

我們崇拜讀的經課又稱三代經題,因三年一循環,讀畢三卷重點不同的符類福音: 馬太強調耶穌是教師,宣講天國道理; 馬可指出耶穌的權能, 驅魔醫病, 服事有需要的人; 路加顯明耶穌的憐憫, 關心貧窮的人和弱勢群體。今年是馬可年。馬可福音篇幅最小 (可23頁, 路40,太37,約29),語句濃縮(compact),鮮活生動(vivid),鋪排有序(orderly)。例如作者馬可有意在八、九、十章,三度提及耶穌對門徒預告: 他要上耶路撒冷,被文士、長老和祭司長們棄絕,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此後耶穌就騎著驢駒子進入耶路撒冷,十一至十六終章,記錄耶穌的在耶路撒冷所受諸般的苦難。

 

讓我們看看這三段上耶路撒冷受死的預告和門徒的反應,來了解聖經對服事的教導。我們看看這地圖三處耶穌跟門徒預告他要是耶路撒冷受死的地點。由北到南:該撒利亞腓立比、加利利湖旁迦伯農、耶利哥往耶路撒冷路上。

 

 

1)八27-38地點:該撒利亞腓立比。善用人生服事他者

耶穌問門徒,人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耶穌明明的說這話,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祇體貼人的意思。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凡為我和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八30-34)  

 

該撤利亞腓立比。巴勒斯坦最高的山是終年積雪的黑門山,耶穌曾在其中較低的山峰顯容。積雪溶解南流至很多巖洞和泉眼的該撤利亞腓立比。這裡建有眾多希臘、羅馬的神盦,香客絡驛不絕,他們來此尋來人生的意義,求神祇指點迷津。在這裡,舉頭高山白雪鎧鎧無瑕,低首泉湧清澈涼凛,叫人想起自己的罪污,和靈魂的救贖;在這裡,人求神問卜,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為何耶在此問門徒:「人說我是誰?」因為尋道者最焦慮是找到救贖的方法。薛華(Francis Schaeffer)【他在那裡,他並不沉默】(He Is There and He Is Not Silent)這書,來自他的公開講演「Possible Answers to the Basic Philosophical Questions」(基本哲學問題的可能答案)。他說哲學有三大基本問題:形而上問題 :受造世界背後有造物主嗎?道德問題:行爲可有對錯(善惡)標準嗎?知識論問題:如何得到真確的知識?尋道者不難相信有造物主;亦不難相信行為有對錯;但如何得到真理,就不容易了。  耶穌藉彼得的認信,確認他就是彌賽亞,為人捨命的救世主。

 

古教父奧古斯丁(A.D. 354-430)悔改後,寫了《懺悔錄》,他說最重要的知識,就是「認識自己是一個罪人,且可藉悔改認罪,得到上主的赦免。」

 

彼得不想耶穌赴義,因為他以為神的國就是用武力結束羅馬鐵蹄統治,若耶穌死了,這運動就完了。耶穌趁機會解釋:跟隨他的,也要背起十字架捨棄生命耶穌釘十架是為人的罪而捨命,跟隨耶穌也要背起十架捨命,這捨命是感戴耶穌代贖之恩,而為他者的需要用我們的一生

 

毋忘死亡(Mememto Mori)。我們每天都喪掉生命,像燃點中的洋燭,愈來愈短。捨去生命,沒有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為了甚麼捨去生命、如何捨去生命。為基督捨去生命,為基督用我們在世的時間,才經歷有意義、滿足的人生。「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可八35, 36)

 

 倪匡在  一聚會中說,達摩面壁九年,我用十年在美國勤讀聖經,了解一個真理:今生很短很短,來生很長很長,不值得為了短暫的今世勞勞碌碌,忽視來生。

 

聯合國第二任秘書長韓馬紹(Dag Hammarskjold)說得好:「我們不需要尋求死亡,死亡會找上門的,但我們要找到往死亡的路,使死亡顯得有意義 ……命運本身不能逃避,也不需響往,它不是沒有原委的隱密,因為它說明這世界和人類歷史的軌跡,都有意義。」

 

德國宣教士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才華橫溢,他是出色的風琴演奏家,二十五歲成為神學院講師,三十一歲出版【歷史耶穌的追尋】(The Quest of Historical Jesus)。為了回應宣教的感動,二十九歲重回學校,用六年時間研習醫學,奉派到菲洲醫療宣教,被稱為菲洲之父。他經常思考耶穌所說:「我們不應該只為自己而活。」認為幸福的人,應該造福他人;擺脫苦惱的人,應該去減輕他人的苦惱;世上一切的不幸,應該由大家共同來承擔。史懷哲說:人生最大的滿足,是服事有需要的人

 

如何為上主捨命?在教會歷史中,有信徒以守獨身,到修道院與世隔絕,專心禱告回應耶穌為我們捨命。今天也有信徒以敬拜讚美,來供奉上主。其實上主並不需萬萬油河的,祇想我們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主同行。捨己是為他者的需要而活,服事他們

 

中古修道院的興起,其實是針對社會的需要,服事社會。十三世紀初,歐洲大學興起,帶來護教解惑的需要,道明會(Dominican Order, Order of Preachers) 1216年應運而生,多馬斯。亞奎亞(Thomas Aquinas)是其姣姣代表。1209,城市興起,社會貧富懸殊,托缽(Mendicant)方濟會(Franciscan Order)成立,扶貧濟世。1650年法國耶穌會會士麥道爾(Medaille)組織年輕婦女創立麥道爾聖約瑟姊妹會(Congregation of the Sisters of St. Joseph of Medaille):「去到城市,分散進入鄰舍,找出他們的需要招募樂於行善的平信徒一起同工。」她們開始照顧孤寡,濟貧治病,推廣教育。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反宗教情緒高漲,院舍土地被強行沒收,社群被驅散,有些人下在獄中,甚至上了斷頭臺。[1]

 

在該撒利亞腓立比耶穌第一次預告他要受死,為我們受死,叫我們不用懼怕死亡,終身患得患失過日子但毋忘死亡,人生短暫,好好利用日子為上主工作,愛上主所愛的人

 

2)九30-32 地點: 加利利,近迦百農(加利利海北端)。大的要服事小的, overpower or empower

耶穌在黑門山高山顯容,下山途中醫好癲癇病的孩子。「經過加利利……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可九30-32)

 

來到迦百農一屋裡,耶穌問門徒:「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耶穌說為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於是領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可九36, 37) 抱起小孩,可翻作雙手放在孩子背後。有人把孩子帶到耶穌面前,使他親近耶穌,甚至聆聽耶穌講道。今屆金書獎(教會及佈道事工)得主是一位崇基神學院校友,作品【讓孩子爬進耶穌懷中】,提及信仰的培育,始於幼年,就在家中。

 

孩子也可以是需要照顧的家人,像馬可第九章記述耶穌黑門山(麓)登山顯出榮耀的臉容。下山途中遇啞吧鬼附身小孩,發作時像害癲癇,污鬼把他摔倒,口吐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孩子顯出的是使人懼怕扭曲的臉容。耶穌驅逐污鬼,使孩子痊愈。「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裡來。」(可九17)這「孩子」亦可能是家中年邁需要照顧的長輩;服事從家中開始,不用到橋底,也不用到非洲。

 

帝國藉武力東征西伐,建立殖民地,宣示其文化,強徵賦稅。耶穌降生在伯利恆,因為約瑟和馬利亞要回鄉為交稅「報名上冊」。羅馬士兵可要求猶太人無償跟他背負行李,走一哩路程。(太五41)這是帝國邏輯,小的要服事大。在現代辦公室,也有下級職員自願為上級主管沖咖啡,甚至買早餐。世俗社會擁有權力,用來壓制(overpower)小的,但耶穌說,大的要為小的充權(empower)。服事是為他者的需要,為首的要服事小的。這觀念顛覆了帝國的權力觀。

 

服事他者,為他者充權,其實為自己的屬靈生命充權。八福中第五福也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前香港特區律政司長黃仁龍有一次在崇基周會講演說:當律政司長前,他每個月盡可能參加有關團體舉辦的活動,探訪天橋底的無家者,免得自己在富裕安舒的生活中,迷失自己。當了律政司長,「我每次看到堆在桌面一大堆文件,都看到背後很多不同的臉相,滿臉愁容和焦慮。」耶穌說:「凡為我和福音捨去生命的(用去光陰),必救了生命。」(可八35)

           

3)十32-45地點:往耶路撒冷途中,接近耶利哥。

第三段將要被殺的預告前,特別描述耶穌的心情:「他們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前頭走,門徒就希奇,跟隨的人也害怕。耶穌又叫過十二個門徒來,把自己將要遭遇的事,告訴他們。」

 

耶穌行在前面很特別,一般有門徒在前面開路,防避潛在兇險,保護老師。耶穌知道此次斯人一去不復還。他在伯大尼使拉撒路復活後,祭司長該亞法已通過猶太人公會(Sanhedrin)要處決耶穌。耶穌與門徒退到約但河東南的曠野退隱,避開風頭。

 

耶穌對耶路撒冷並不陌生,十二歲那年,他在聖殿三天專心耹聽律法師講解聖經,連父母離開也不知道,因為他以父的事為念。作為成年猶太人,每年幾次都上聖殿敬拜。

 

但今次不同,他要赴耶路撒冷受死,不是一般的死亡,是被出賣、公開被羞辱、被鞭打,背著沉重的十架赴城外各各他小山丘,釘死在其上。十字架的刑罰是羅馬人非常不人道的刑具,有羅馬公民權的免釘十字架。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五日聖灰日米路吉遜(Mil Gelson) 導演的《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上影,因為太血腥定為三級片,其實導演祇是寫實,十架的刑罰就是那麼血腥殘酷。

 

《馬利亞的泣訴》。香港電台一分鐘閱讀曾經介紹當代愛爾蘭文學巨人柯姆.托賓(Colm Tóibín)所著《馬利亞的泣訴》(The Testament of Mary)。全書以第一身書寫,這位全程目睹兒子慘痛遭遇的母親痛不欲生,她的聲音終於被聽見:「我看見我的兒子被綁起來而且流著血,我聽見他的哭喊……」作者說:當長釘刺穿耶穌手臂時,兩千年來不曾有人聽過她(馬利亞)的一聲尖叫。聖母的沉默,至今才有人書寫她的泣訴。

 

為了迎接這苦路,耶穌與門徒到約但河東南面的曠野避靜,時候到了,他昂首闊步,直面耶路撒冷,走在前面,門徒感到希奇,隨行的人也害怕。莫非,神的國快將降臨?我們將得著榮耀了!他們真的這樣想,路十九11:「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

 

門徒兩次聽到耶穌宣告他要往耶路撒冷受死,並沒有醒覺,反面談論誰為大,誰可坐在耶穌左邊和右邊。他們是否太過份呢?我們觀察到耶穌並沒有嚴嚴責備他們,原因是他們以為耶穌的上耶路撒冷要建立彌賽亞的國度,推翻羅馬鐵蹄統治,像公元前167至37年,猶太人推翻希臘帝國統治,建立馬迦比王朝。革命原因是希臘強權強行推動其宗教文化,掠奪聖殿聖物,並在祭壇獻上被視為污穢的豬。

 

門徒爭論為大,是想更多付出,率先領前赴義;坐在耶穌左右,是希望被耶穌信任重用。耶穌並沒有嚴厲責備他們,反而溫柔教導他們,使他們慢慢明白,他們也會步其後塵,為信仰澆奠鮮血。成聖的路和明白真理的路是漫長的,上主對我們忍耐,我們也要對別人和自已忍耐,但明白真理後就要義無反顧

 

「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嗎?他們說,我們能。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祇是坐在我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豫備的,就賜給誰。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雅各、約翰。」(可十38-40)

 

耶穌十二使徒,除了約翰被放逐拔摩海島終其一生,其他都殉道。雅各是第一位為信仰被殺的。「希律(亞基帕)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又去捉拿彼得。」(使十二1-3) 古代歷史記載,他們有的死于刀劍、有的被火焚燒、有的鞭打至死、有的用鐵叉叉死、或釘十字架(彼得倒釘、安得烈橫釘)、或沉于大海、被剝去皮肉、用鐵鋸鋸死、用石頭打死、放在嚴寒之處凍死、不給飲食饑渴而死、或砍去手脚,赤身露體,受盡淩辱而死。

 

形勢是嚴峻的,十架就在前面,但耶穌還要教訓門徒: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耶穌叫他們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祇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眾人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2-45)

 

再細看今天的題目,【因真理,得自由,以服事】。作為大學校訓,因真理得自由,可以解釋為:因知識的啟蒙,擺脫愚昧的自由,以學識服務社會。但馬可所說的,是因信稱義帶給我們的自由。「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2-45) 這自由來自基督代贖,不被定罪的釋放。

 

路德把這自由比肩君王的自由。路德在1520年【論基督徒的自由】開始的一段說得好:「因著信,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因著愛,基督徒是全然順服的萬人之僕,受一切的管轄。」當人不被罪束縛時,能束縛我們?到上主面前,唯獨信心,唯獨恩典;但心被恩感,回到人面前是愛,回應上主赦罪之恩之愛,服事他者的愛。為弱小充權的愛。

 

在改教運動前夕,服事並不是完全自由的,服事是一種功德,藉此得到上主接納,罪得赦免。沒有人行經時間,有絕對把握能進天堂,終生都在誠惶誠恐中,面對最後的審判。

 

君王治理,大臣操權,說的是外在的約束;為首作僕人是內在、自發、甘心。出於愛的行為,超越律法要求,這愛來自對基督捨命的回應。來到上主面前,唯獨信心,罪得赦免。若罪不能轄制我們,我們的自由何其大,路德把這自由比肩君王的自由,沒有人攔阻君王的自由。心被救贖之恩感動,驅使我們去到人群當中,為他者的需要顯出愛。服事是為他者的需要,大的要服事小的,服事是對基督捨命的愛的回應。

 

1)服事是為他者的需要而活。我們每天都喪掉生命,捨去生命,沒有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為了甚麼捨去生命、如何捨去生命。為基督捨去生命,為基督用我們在世的時間,這才經歷有意義、滿足的人生。因此,活著為耶穌才是有意義的生命。

 

2) 服事是為弱者充權,大的要服事小的。我想起那鬼附的小孩,病發時像發癲癇的小孩,誰人服事他呢?「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裡來」(可九17) ,像很多令人敬佩的父母,悉心照顧有成長障碍的孩子;家人中也有年邁的長輩像孩子,需要我們照顧。

 

大的要服事小的,我也想到耶穌抱起那小孩,教導門徒要接待小子如同接待他。這小孩是蒙福的,因有人帶他親近耶穌,甚至被耶穌使用當實物教材。我們在世行經時間,都擁有諸般的關係和責任,用愛心盡上本份,就是服事,不一定要到菲洲和橋底。服事他者,從自己的家開始。

 

3) 服事是對上主救贖之恩的回應。基督信仰一路來都有服務的傳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1952年成立,官網介紹:「一直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切、專業、真誠的優質服務,對弱勢及被忽略的社群尤為關注,並以社會仁愛公義、人人全面發展為願景,為市民及社會締造希望、倡導公義、牽引共融。」

 

耶穌在世有三重職事,除了宣講(福音的宣講),還有對人的服事:驅魔、醫病。宣講是聽得見的福音,驅魔、醫病是看得見的福音。驅魔是靈體的撥亂反正,醫病是肉體的撥亂反正,都是天國降臨的記號,兩者不可分割。

 

服事他者也是對上主真信心的表示。馬太二十五章最後審判時,不是口說主阿!主阿!就可以進天堂,乃我餓了你給我吃,我渴了你給我喝,我下在獄中你來探我,那些以行動來服事他者顯出對上主信心的人,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

 

在結束時問問:那個門徒為大?那個門徒在耶穌得榮耀時,列在耶穌的左右?耶穌被高舉在各各他的十架時,是他得榮耀時刻,在那一刻,憐憫向審判跨勝了。在他兩旁的強盜,都清楚聽到十架七言中的召喚:「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二十三34)

 

其中一個強盜悔改:「耶穌阿,你得國降臨的時侯,求你。記念我。」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二十三43)每一位悔改信徒,悔改的一刻憑信與基督進入樂園了,現在亦憑信與基督坐在父上主的右邊,將來與基督一同審判世界。(弗二4-7;林前六2, 3)

 

信耶穌那一刻,每個信徒都列在耶穌左右。「因著信,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因著愛,基督徒是全然順服的萬人之僕,受一切的管轄。」

 

「因著信,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因著愛,基督徒是全然順服的萬人之僕,受一切的管轄。」

 

 


[1] 現全球五十國共有14,000姊妹會會員,過半在美國,2,000在法國。1937在紐約洲西創立麥道爾大學。2017年其屬下一間醫療機構「聖猶大醫院」(St. Jude Hospital)獲選全美婦女海選最佳醫院 (2017 Women’s Choice Award, American Best Hospitals)。服事是為他者的需要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