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oral Care

Mr. LAM Ho Yan Walter - Is Wealth the Enemy of Eternal Life?

講題:錢財是永生的敵人嗎? Is Wealth the Enemy of Eternal Life?

經文:馬可福音10章17至31節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4年10月13日

 

一. 看得起你才邀請你

還記得福音書的那個故事嗎?這個人滿懷期望、興高采烈地跑過來找耶穌,結果卻是垂頭喪氣地離開。望著他無奈地離開的身影,你有甚麼感覺呢?會不會有點同情這個人呢?會不會覺得那位老師要求過分呢?由於那位老師是耶穌,於是信徒都為他辯護。辯護的主要策略是「質疑對手」,指出做成「憂憂愁愁地走了」這結局的責任在於這個人自己,而不在耶穌。你有沒有聽過下列的說法呢?

 

  1. 指責這個人稱呼耶穌為「良善的夫子」(17)是貶低耶穌。在這個人心目中,耶穌只是個很好的老師,卻不是基督。辯護者順便「抽水」說:這等於今天有人認為耶穌是絕頂好人,卻不承認祂是神的兒子。
  2. 指責這個人問耶穌「我當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17)表示他以為靠行為得救。
  3. 指責這個人表面上很不錯,但只做好了十誡後面對人的部分,卻沒有做好前面對神的部分。指責者順便「抽水」說:這也是現代人失誤之處,只著重對人做善事,熱心公益,造福社會,慷慨解囊,一生正直,然而對神方面卻一片空白。
  4. 指責這個人心目中以錢財比神更為重要;他以瑪門為神,他沒有尊耶和華為獨一的真神。

 

如此質疑這個人,是否合符耶穌對他的觀感呢?讓我們看看耶穌如何評價這個人。當耶穌聽到他說:「夫子,這一切(律法)我從小都遵守了。」(10:20)作者記下耶穌的反應:「耶穌看著他,就愛他」(10:21)

 

為耶穌辯護的人負評這個人,但其實耶穌欣賞這個人;為耶穌辯護的人指責他咎由自取,但其實耶穌喜愛他。耶穌應該遇過很多人,但不是對每個人他都發出跟隨自己的邀請。耶穌向這個人發出邀請,可能是耶穌喜愛他,看得起他,認為他合適。

 

這個人「憂憂愁愁地走了」這個畫面難免令人感到可惜。不過,也不需要判定這就是這個人一生的結局。我們怎知道下一刻會怎樣呢?事實上,不少人都曾經和耶穌失諸交臂,但在人生路上某一刻又重遇。就算是舉過手決過志的基督徒,也可能在人生某一刻走開,然後又在另一刻重投上主懷抱。正所謂,一刹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一刹那的走開也不代表永遠。此刻「憂憂愁愁地走了」,可能創造了空間,慢慢想清楚人生是甚麼,甚麼才重要;想清楚對自己來說跟隨耶穌是甚麼意思。(聽說有人就是喜歡崇基禮拜堂有類似的空間)

 

二.永生、得救、進上帝的國

這個人向耶穌請教如何承受永生,引發了接下來耶穌和門徒的討論。大家有沒有留意耶穌的用詞改變了?

10:23耶穌周圍一看,對門徒說:「有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地難哪!」

10:24門徒希奇他的話。耶穌又對他們說:「小子,倚靠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地難哪!

10:25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呢。」

耶穌改用了「進上帝的國」來承接關於永生的話題。這個人所尋求的永生和耶穌所說進上帝的國會不會是相同的事情呢?如果是,會不會啟發我們對「永生」更豐富的想像呢? 另外,有沒有留意門徒用甚麼詞彙來談論這個話題呢?

10:26門徒就分外希奇,對他說:「這樣誰能得救呢?」

門徒名之為「得救」,這個人名之為「永生」,耶穌稱之為「進上帝的國」。如果我們用耶穌的表達來閱讀這個故事,又會有甚麼啟發呢?

 

三.上帝的國與這世界

「上帝的國」相對於甚麼呢?耶穌被彼拉多審問時說過:「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我們可以假設「上帝的國」相對於「這世界」。如果我們以「這世界」來理解故事中的這個人,可能對他有不同的觀感。關於「永生」,我們會說:「你有沒有永生?」/「我有永生」,彷彿永生是我們的擁有品之一。

 

擁有在這世界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這世界鼓勵人們擁有,人們也為了擁有而努力奮鬥,例如擁有財富、學歷、權力、名譽,甚至擁有全世界。這世界認為擁有得越多就越成功,擁有累積起來就成為雄厚的資本。資本越來,人就越安全,也帶來越大的收益。有同學說,在名校就讀的中學生,已經懂得累積資本,他們的資本是甚麼呢?就是簡稱為CV的履歷表,他們稱這種操作為「砌靚張CV」。甚麼人懂得「砌靚張CV」呢?越有條件的人,越懂得「砌靚張CV」。如果我們用這個角度來看故事中來訪耶穌的這個人,他的CV相當不錯。

 

從他和耶穌的對話中,可見他的CV「遵守校規」部分必定A+。另外一個部分如果詳細列出,恐怕要加幾頁紙。那是甚麼?是資產,經文指出他的產業很多。張CV已經咁靚,還未足夠嗎?在資本世界,有足夠這個概念嗎?你做足100分,競爭對手挑戰無限分。永無止境的競爭和比較,不要說前線職員感到壓力,就是高層也如履薄冰。

 

可能故事中這個人都認同自己的CV已經好靚,但好像還欠一樣,就是永生。你有沒有感到奇怪,那麼有條件的人都需要宗教?擁有越多的人,越需要宗教,因為他們需要安全和穩定。大家知不知道有些富豪擁有自己的私家宗教場所?擁有私家聖職人員?

 

雖然相隔二千年,我們或多或少都明白故事中這個人的處境。他所承受的價值觀,我們也承受。他其實是這個世界的精英,這個世界教育出來的模範。作為父母師長的不妨自問,如果我們的兒女學生能夠有這個人的成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對嗎?做成這個人憂憂愁愁地離開的畫面,不是這個人不夠好,反而顯示出這個世界和上帝的國兩者之間的差異實在太大。喝這個世界的奶長大、以這個世界的價值觀為血肉的人,怎可能不對於耶穌所說的上帝國感到陌生,感到難以接受呢?因此,耶穌慨嘆地對門徒說:

10:24「倚靠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地難哪!」

上帝的國是怎樣的呢?和這世界有甚麼不同呢?在這個段落中,耶穌是這樣說的:

10:29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

10:30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

 

不知道你會否疑問:要一百間房屋尚好,但要一百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做甚麼呢?對於現代城市人來說,兒女一個都嫌多,一百個簡直是一個惡夢。其實,一百只是表示數量龐大的約數,重要的是耶穌對關係的重新定義:(馬可福音)

3:32有許多人在耶穌周圍坐著,他們就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弟兄在外邊找你。」

3:33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

3:34就四面觀看那周圍坐著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

3:35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

 

由此可以想像,進入上帝的國,意味著進入導行上帝旨意的大家庭。如此的大家庭會是一種怎樣的狀況呢?使徒行傳記載曾經類似的狀況:

2:44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2:45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最早期的信徒群體曾經體驗過人間天堂般的狀況,然而,這種狀況一瞬即逝,就正如很多美好的事物,無論是日出的壯麗,或日落的瑰麗,都一瞬即逝,但卻動人心弦,令人響往。人總是渴望留住美好一刻變為擁有品。死纏不放,如果不是徒勞無功,就可能是痛苦的開始。這世界畢竟不是上帝的國,勉強把這世界變成天堂,可能弄巧成拙,為蒼生帶來痛苦。

 

10:26門徒就分外希奇,對他說:「這樣誰能得救呢?」

10:27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是不能,在上帝卻不然,因為上帝凡事都能。」

 

有些事情,如果人類能夠承認自己的限制,尊重和信任上帝,反而能夠減少個人痛苦和人間災難。

 

四.上帝國的局部體現

耶穌邀請人們進入上帝的國,然而人們仍然生活在這世界之中。如何在這世界體現上帝的國呢?這個故事揭示出這世界和上帝國的不同,在於這世界推崇擁有和累積,上帝國的精神是分享和分擔。福音書中有一個例子可以作為說明,還記得耶穌離世前在十字架上作出的交托嗎?(約翰福音)

19:26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

19:27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裏去了。

 

孟子在描述他的理想社會時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實,是不是有一百個母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眼前有需要人視為家人般照顧。

 

不同的社會設立不同的制度照顧有需要的人,有些較為全面,有些相對不足。然而,就是在不足的狀況之下,仍可看見人們守望相助的美好畫面。

 

大約在十六層公共屋邨落成不久的那個年代,有一位小孩子入學讀書,對著學生手冊要填寫父母的資料而感到迷茫。第一日送他上學及接他放學的,是對面單位在附近上學的姐姐。放學後,他就去隔鄰的聽障婆婆家吃午餐。後來,這位小孩子懂得煮即食麵,就自己解決午餐了。某年,他的班主任知道他吃即食麵作午餐,於是放學後留下他做一點事情。在做那一點事之前帶同他去學校附近的餐廳吃午餐。老師離開學校時,經過街市,順道買一些肉,吩咐他帶回家做晚餐。時光飛逝,這位孩子要考會考了。那段日子,有些鄰居夜夜笙歌,那孩子擔心睡得不好而沒精神考試。走廊另一端的獨居婆婆把門銷交給他,對他說如果你那邊太吵睡不著,就過來我那邊睡。

 

雖然這個世界的主旋律仍舊是擁有及累積,但也有不少人樂意以分享及分擔回應別人的需要。這些人所作的或許在這世界來看微不足道,但卻讓有需要的人淺嚐上帝國的美善,也在這世界中為上帝的國畫上美麗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