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oral Care

Dr. TANG Sui Keung - Hope in Gloom

講題:無處話淒涼 Hope in Gloom

經課:耶利米哀歌 1章1至5節;2章20至21節;3章22至27節;4章9至10節;5章21至22節 

講員:鄧瑞強博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4年6月16日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願神的恩典常與你們同在。

 

  戰爭,從來都是悲慘的。但很不幸,縱使明知是悲慘,人類仍要戰爭。

 

  有一首漢代的樂府詩《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戰士在城南打仗,城北有很多戰死沙場的人。暴屍荒野,烏鴉來啄食。詩人對烏鴉說,可否先為戰死者哀悼,他們的屍體一定無法安葬,腐肉又怎能逃得過你們的啄食呢?

 

  戰爭剛結束,遍地屍骸,無處話淒涼。

 

  在耶利米時代,巴比倫大軍圍攻耶路撒冷,圍城1年半,於主前587年攻下耶路撒冷,維時400多年的大衛王朝終結,猶大亡國,人民被擄。今日,我們看《耶利米哀歌》,這是劫後餘生、沒有被擄去巴比倫的耶路撒冷人的哀歌。他們坐在廢墟之上,故國不堪回首,眼下無盡淒涼。透過這哀歌,他們沒有掩飾的描繪人間的悲劇,表達無盡的哀愁,也流著眼淚,無語問蒼天。

 

  先看《耶利米哀歌》1:1-5:

1:1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公主〕的,現在成為進貢〔奴隸〕的。

1:2 她夜間痛哭,淚流滿腮;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她的。她的朋友都以詭詐待她,成為她的仇敵。

1:3 猶大因遭遇苦難,又因多服勞苦就遷到外邦。她住在列國中,尋不著安息;追逼她的都在狹窄之地將她追上。

1:4 錫安的路徑因無人來守聖節就悲傷;她的城門淒涼;她的祭司歎息;她的處女受艱難,自己也愁苦。

1:5 她的敵人為首;她的仇敵亨通;因耶和華為她許多的罪過使她受苦;她的孩童被敵人擄去。

 

1:1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公主〕的,現在成為進貢〔奴隸〕的。

  詩人將耶路撒冷比喻為一個女子。按原文結構,1:1的開始是「何竟 坐 孤獨」。寂寞的女子,唉聲歎氣,坐在那裡,一個人。她在做什麼呢?她想起前塵往事,對比當下的淒涼。想起城巿以前的光景,「滿有人民」,現在只得孤身一人。我想起亡國被囚的李後主,他也有相似的感歎。「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過去越繁華,當下越淒涼。詩人講到猶大國以前的尊貴,現在竟似一個失去倚靠的寡婦。以前像公主,現在只是服事他人的奴隸。李後主的《浪淘沙》,也有相似意境。「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孤寂冰冷,只有在夢中,才能忘記自己已是囚徒,暫享片刻的歡愉。想起舊時的江山,已是永別。一切已過去,永不再返。很傷感、很淒涼。

 

1:2 她夜間痛哭,淚流滿腮;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她的。她的朋友都以詭詐待她〔按:特別是她的盟友埃及,在巴比倫圍城時,為了自保,沒有幫助她〕,成為她的仇敵。

 

1:3 猶大因遭遇苦難,又因多服勞苦就遷到外邦。她住在列國中,尋不著安息;追逼她的都在狹窄之地將她追上。

  1:3指出,留在廢墟中的人,生活太苦,不得不流落異鄉。但生活的苦難,仍不斷纏著他們。這些是戰爭後的難民,因無法在原地生活,飄泊他方。

 

1:4 錫安的路徑因無人來守聖節就悲傷;她的城門淒涼;她的祭司歎息;她的處女受艱難,自己也愁苦。

  留意一下這經文的用字:悲傷、淒涼、歎息、艱難、愁苦。整座城巿、代表精神的祭司、代表帶來下一代希望的處女,全都在歎息中。

 

1:5 她的敵人為首;她的仇敵亨通;因耶和華為她許多的罪過使她受苦;她的孩童被敵人擄去。

  敵人成了她的頭,主宰了她的命運。她的孩童,這是城巿的將來,也沒有了。這一切,全因猶大自身的罪,神因她的罪審判他們。

 

  我們看看第2章,詩人描繪慘況,也將這慘況陳示在神面前。

2:20 耶和華啊,求你觀看!見你向誰這樣行?〔新譯本:你曾這樣對待過誰呢?〕婦人豈可吃自己所生育手裏所搖弄的嬰孩嗎?祭司和先知豈可在主的聖所中被殺戮嗎?

2:21 少年人和老年人都在街上躺臥;我的處女和壯丁都倒在刀下;你發怒的日子殺死他們。你殺了,並不顧惜。

 

  戰爭就是如此淒慘,到處都是屍體,而母親要吃自己的嬰孩。詩人要求神看看,「耶和華啊,求你觀看!」這裡有一種很微妙的心情。一方面,若神是歷史主宰,則這一切都關祂的事。詩人似是向神投訴。另一方面,詩人是將現實帶到神面前,請神去看。若詩人根本不相信神能做些什麼,則叫神看也於事無補。詩人默然地,對於神能處理這災難現實,有一種信任。

  面對慘痛的現實,詩人寄望上帝的仁慈,同時,在神面前呈示這些慘況,事實上是叫人類正視自己的責任。說到底,是人類的自私自利,搞成這個局面。

 

  我們看看第3章,這是《耶利米哀歌》的中心部分。

3:22 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新譯本:「耶和華的慈愛永不斷絕,他的憐憫永不止息。」按:如此翻譯,「不致消滅」的,就不是「我們」,而是神的慈愛。〕

3:23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

3:24 我心裏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

 

  在絕望深淵,詩人靈光一閃,找到在苦難中存活下去的勇氣。在人間,流水落花春去也,什麼也抓不住。但,有些東西是永恆的,是歷史的浪花淘不盡的,是支撐著人類努力生存下去的力量。永不斷絕的,是神的慈愛;永不止息的,是祂的憐憫。歷史,不是苦難的輪迴。神的恩典、神的憐憫,能打破這惡性循環,人間是有新的可能性的。新的一天,可以不是昨天苦難的延續,而是神的光明朗耀的一天。「神的誠實」,即神守約的決心,即神憐憫人的意志,是牢不可破的。

  詩人說:「耶和華是我的分」,所謂「分」,即祖先傳下來的產業。耶和華是我們的信仰前輩傳給我們的產業。這產業不是我們賺來的,是一分恩典,若我們好好珍惜,這產業能再傳下去。在苦難深淵裡的人,覺得一無所有,但事實不是這樣的,耶和華本身就是我們的產業。祂是存在、光明、意義的源頭,有了祂,人就有依傍,能堅強地活下去。在艱難中的弟兄姊妹,抓緊神,堅強地活下去。

 

3:25 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求他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

3:26 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他的救恩,這原是好的。

3:27 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

 

  這3節經文的開頭,希伯來文都是「tov」(good, 好)。3:25原文是這樣的:「好 耶和華 對那些等候祂的 對那些生命 尋求祂的」。在苦難中,詩人講到,不是全部東西都是壞的,有些東西是好的。等候神,是好的。等候神的救恩,是好的。人在幼年負軛,是好的。相反來說,不等候神,反去靠賴偶像、去改變風水、努力改運,這是不好的。不等候神的救恩,反而放棄希望,怨天尤人,這是不好的。至於幼年負軛,這是好的,這與孟子講的道理是一致的。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艱難的日子,令人更謙和、也更堅強的面對人生。在困苦的歲月裡,黑暗居多,靈光很少;負面的思想多,信仰的心靈少。當永恆之光一閃而過時,詩人卻抓住了,他找到冥冥中上帝的恩情,他靠這恩情,努力地活下去。

 

  殘酷的事實當然不會因此而改變,我們看《耶利米哀歌》第4章。

4:9 餓死的不如被刀殺的,因為這是缺了田間的土產,就身體衰弱,漸漸消滅。

4:10 慈心的婦人,當我眾民被毀滅的時候,親手煮自己的兒女作為食物。

 

  為何《哀歌》不停在第3章?剛才,才走到信仰的高峰,為何忽然卻又回到現實的低谷?有了信仰,不就是將艱難一筆勾銷了嗎?原來,真正的信仰並不會取消現實的艱難,而只是給我們力量在艱難的現實中實現永恆的意義。在客西馬尼園,在十架前夕,耶穌向天父祈禱,祈禱後,他明白了天命,抓住了天命,現實的苦難不會因此而消失,只是耶穌有了力量去面對苦難,在苦難中展示人的生存的神聖意義。

 

  我們看看《耶利米哀歌》的結尾。

5:21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你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

5:22 你竟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

〔新譯本:耶和華啊!除非你真的棄絕我們,你向我們所發的怒氣難收,不然,求你使我們歸向你,好使我們回轉過來;求你更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

 

  無論怎樣翻譯,《哀歌》的最後一節經文,仍是懸疑未決:神是否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用這種較負面的經文作經卷結束,在聖經裡是少見的。或許,現實的痛苦太強烈,並不容許輕言希望。但又不是不講希望,希望的信息在第3章這經卷的中心,只是這希望不是「啊,無事了」這種輕省的希望。面對艱難,有些信徒懷著巨大的信心祈禱,以為祈禱完後,艱難便消失了。當艱難沒有消失,不少信徒便失望了,覺得神好無用,於是,放棄神了。其實,不是神棄絕人,而是人在絕望中棄絕神。有些信徒,卻能像耶穌,祈禱後,便倚靠神的力量,面對艱難,開出新生命的前景。縱使艱難仍在,這些人找到在現實以外及感覺以外的永恆上帝。就因為上帝,他們有力量,在絕境中前行。

  

  願上主得著榮耀、頌讚;願眾人得享喜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