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嚟緊……咁即係未到? Coming…That Means You're Not There?
講員:李均熊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3年12月10日
起:嚟緊/未到——將臨期的張力
將臨,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嚟緊」。係教會裏面,「嚟緊」講緊嘅會係聖誕節,當然亦都係指會再嚟嘅耶穌基督。但我不知你們有否在等人時,等了很久,等到有些不耐煩,便致電對方,詢問對方的位置;當對方答案是「嚟緊」,你會有何感受……又或者,當你在餐廳叫菜,等了很久也未起菜,若你詢問侍應時他的回答是「嚟緊」,你又會如何?「嚟緊」,即係未到,在等待中,等待有時令人焦慮煩躁,「嚟緊」一句說話反而可能會令你無名火起。無了期的等待甚至令人失去興趣、失去希望,又原本興奮的期待變成「到咗先至算」嘅無奈。有時可能因為等待一些影響重大的人物或事情來臨,但卻遲遲未到未發生,「嚟緊」未必能緩解當中的焦慮和緊張,反而加劇負面的想法:「會唔會出咗事?」「會唔會嚟唔到?」「遲咗件事會唔會有問題有咩後果?」……有些人,多數是小朋友或年青人吧,會為期待聖誕而感到興奮,甚至可能一早買定禮物準備交換。但會否有些人(好似我咁?),年過中年,年年難過年年過,感覺聖誕已沒有年少時慶祝的氣氛;甚至有些人(我估係讀緊或畢業於中大咁有人文氣息嘅大學嘅人啩)會感到聖誕已被消費主義的商家騎劫,將臨期的儀式成了例行公事,而對聖誕「嚟緊」已經失去任何興趣。若將這種心情轉為我們等候那說好了要再來但不不知不覺說了差不多二千年要再來的耶穌基督,究竟我們又懷著甚麼心情呢?是興奮?是焦躁?是無奈?還是在現實種種失望之下,已經失去任何盼望的動力?
承:我喊叫甚麼?
以賽亞書40章,一開始正正是一種說「嚟緊」但反而顯出「未到」的張力。
[3] 有人聲喊着說: 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 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 [4] 一切山窪都要填滿, 大小山岡都要削平; 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 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 [5] 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 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 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這一段正正是說:上主要顯現了,祂「嚟緊」啦,好好為祂預備啦!但接著回應的人是怎樣的態度?
[6] 有人聲說:你喊叫吧!有一個說:我喊叫甚麼呢?說: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 [7]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其上;
那是怎樣的態度呢?「我有甚麼好喊叫呢?」講啲乜嘢?有咩好講?上主「嚟緊」有乜咁巴閉?關我乜事?點解我要關心?「人只不過好似草一樣,好似野地的花,過幾天這些野花野草就會枯萎;更可況上主的氣(原文可解作「沙漠吹來的熱風」)一吹,草更必枯乾,花更必凋殘!」
我們仔細再看這一段以賽亞書40章的經文,其實當中最少起碼出現三把聲音。一開始那聲音宣告說:「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這一把聲音宣稱「你們的神」,語氣帶著權威,但也於人一種置身事外的感覺。
接著第3節:「有人聲喊著說[BTW,原文是沒有人,只是有把聲音喊著說]……」其實是第二把聲音,因為他稱呼上主為「我們的神」,可見是與受話者屬同一個群體,而不是第一把聲音的宣稱上主為「你們的神」那種抽離語氣 [我們學聖經的希伯來文的,通常會花大量時間分辨語句中的第一人稱我或者第二人稱你或者第三人稱他,在這裡便派上用場了。]。
第6節的那把聲音說[原文也是沒有「人」的]:「你喊叫吧」,也不知是出自第一把聲音還是第二把聲音,又或是第三把聲音;但接著回應的「有一個說:我喊叫甚麼」(和合本)就肯定是這段經文的另一把聲音了。接著是頹然的一句「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其上。」以至第二把聲音(會說「我們的神」的那聲音)要鼓勵他:「百姓誠然是草。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不錯,百姓的確如草一般會枯乾,但你要將焦點放在神的話、神的應許上面,那是永遠立定的。
經文餘下的部份,則回復第一把呼召人「你們的神說要安慰百姓」的聲音繼續呼召:「報好信息給錫安的啊,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啊,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神!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他的膀臂必為他掌權。他的賞賜在他那裏;他的報應在他面前。 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羣,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
今日讓我們集中了解一下,那把頹喪、灰心、失望的聲音,為何會聽到上主「嚟緊」的時候,會有這樣的反應。
轉:面對歷史轉接的無力感
這裏先處理一個confusion位[令人混亂的地方]——若你參考和合本修定本,第6節中的「有一個說」是寫作「我說:我喊叫甚麼」。這是因為不同抄本有不同人稱,可能代表古代抄寫的文士對這經文有兩方面的理解,其一,就是第一把聲音(你們的神)是上主的使者/天使,向著先知宣講,而第二把聲音就是先知本人,宣告要為將臨的上主在難行崎嶇不平的曠野預備道路,而對「你喊叫吧」(第一把聲音或是另一把上主使者的聲音)的回應者,就是當時群體中「有一個[原文是他]」代表性的聲音吧,帶著灰心失望的語氣回應著「我喊叫甚麼」。另一種理解,第二把聲音可能都仍是上主的使者,而要到回應「你喊叫把」的要求時,先知作為第一身才以失望的語調說:「我喊叫甚麼」。
怎說也好,是群體中的一位,還是先知本人,在當時面對有人高呼上主「嚟緊」的心態,並不是引頸以待,又或興奮莫名,而是反高潮的:「我喊叫甚麼?!」的回應。[就好似教會攪聖誕嘉年華,牧師對會友說,嘉年華會「嚟緊」,出去宣傳一下,叫周圍的街坊來參加。但你的反應是(甚至可能是牧師自己的反應):有乜好宣傳呀?講咩嘢嘉年華會呀?仲搞嘉年華會,有冇搞錯呀,21世紀都過咗23年喇……]
是甚麼因素引至這樣的反應呢?這可能要從當時可能的讀者群體的心理狀態去理解。如果你從以賽亞書的脈絡來看,40章是進入另一個歷史時空下的宣講:以賽亞書40章前,大部份的經文信息都是宣告對以色列的審判的信息,到40章突然宣告:「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她宣告說,她爭戰的日子已滿了;她的罪孽赦免了;她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聖經學者一般都認為以賽亞書40章的生成背景,是以色列亡國被擄的中期,可能是巴比倫帝國末期,波斯帝國漸取代巴比倫成為當時的霸主的歷史時期。這是一個歷史轉折的時期,原本消滅以色列國家的強大帝國開始衰落,同時間一個更強大的勢力:瑪代波斯,正漸漸興起。當中帝君古列/居魯士(Cyrus the Great)究竟是以色列民族的解放者,還是壓迫者?對這個歷史轉折,在以賽亞書40章後的經文是十分正面的(44:28; 45:1)。但已然亡國被擄超過四十多年的以色列人來說,他們等待的解救已經太久太耐,可能大部份以色列人,甚至先知[未必是以賽亞本人,而是當時在被擄群體宣講工作的一位沒有記名的先知]自己也對上主「嚟緊」沒有任何預期與盼望。根據之後以賽亞的經文,更可能有一部份以色列人認為他們敬拜的上主根本就是被巴比倫神明打敗了,甚至轉而去拜巴比倫的神明;又或因為他們以為令色列人亡國的罪孽太大,以至這個神已經放棄了祂的子民,不再愛顧這些曾是祂子民的以色列人。沒有了期盼,甚至對上主失望,又或對自己民族失望,都造成了當時人聽到有宣告說上主「嚟緊」而頹然和提不起勁,「嚟到至算啦」!
以色列人面對歷史轉折嘅無力感,使佢哋對上主「嚟緊」嘅宣告毫無興趣。今日處身種種不安與無奈的我們,我們對於耶穌基督將臨的應許會否也失去興趣,還是仍然熱切期待?
合:turn our frustration into curiosity
今年是馬可年,福音經課都會選用馬可福音。今天就是馬可福音的起頭,亦是宣告「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馬可福音引用的就是以賽亞書40章的經文,指出施洗約翰就是那位「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的那一位。「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今日是將臨期第二主日,福音經課都會將焦點放在施洗約翰的身上。因為他就是基督的先鋒,提醒那不再期待上主再臨的世代,要預備迎見那用聖靈給我們施洗的那一位。
耶穌基督已經嚟咗,已經證明上主和先知的說話是真實會發生的。所以今天讓我們將心裏的疑惑轉為積極的預備。「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古有施洗者約翰,今日在等候上主再臨的將臨期,我們又應如何預備呢?
若果你面對今日生活的種種挑戰和困難,心情仍像被擄的以色列人一樣,感到無奈沮喪又徬徨,內心被負面的焦慮和抑鬱佔據, 讓我們聽聽呼召我們去安慰百姓的那聲音的鼓勵:
[9] 報好信息給錫安的啊, 你要登高山; 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啊, 你要極力揚聲。 揚聲不要懼怕, 對猶大的城邑說: 看哪,你們的神! [10] 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 他的膀臂必為他掌權。 他的賞賜在他那裏; 他的報應在他面前。 [11] 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羣, 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 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
不知近日當大家打開電視新聞,每日去看到的消息,是否對你來說都可能是壞消息;又或者你感覺自己只係一個小信徒,沒有發言權,沒有有能力去改變任何事。但你又會否同時看到上主的話語係立定嘅,從古時所預備的真確如實發生了。上帝唔係「嚟緊」,而係「嚟咗」,而且會「再嚟」,上帝再嚟到的時候就要不再是一個軟弱的嬰兒,上帝再嚟的時候就會為我哋爭戰,得著勝利,同時間又將我哋好似小羊咁懷抱喺佢嘅心懷,安慰我們!
在友人的面書看到,剛過去的星期五(2023年12月8日),台灣中央研宄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當香港研究走向全球」學術研討會中,李靜君,一名著名的旅美香港社會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教授),說了這麼一句話:當前,研究香港一定會遇到不少frustrations,但要「turn our frustrations into intellectual curiosity」。或者讓我轉換一下 講法:當前面對香港生活氣氛一定會遇到不少沮喪,但要將沮喪轉為信仰的期盼。讓我們在這個將臨期,這個等待慶祝耶穌 曾經來過世上的聖誕的日子,成為等待、尋找和見證上主奇妙的作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