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我們獻的,神不喜悅;神喜悅的,我們願獻嗎? O Mortal, The Lord Has Told You What Is Good
經文:彌迦書4章1至4節及6章1至13節
講員:鄧瑞強博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5年5月18日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願神的恩典常與你們同在。
今日,我們一起看彌迦書。
先知彌迦,與先知以賽亞同一時代,他們看著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毀滅,也親身經歷亞述兵臨耶路撒冷的威脅。彌迦和以賽亞,都意識到南國猶大的大禍將臨,這是先知的憂患意識,他們呼喚人民從腐敗生活中改變過來。先知都是體會到神的內心世界的人物,他們呼喚人,回歸神,過一「天人合一」的人生。當然,這「天人合一」不是中國哲學後來漸漸發展的、將「天」納入「人」的「天人合一」,而是呼喚人謙虛下來,順服天命,是「人」去回應「天」的「天人合一」。
先知以賽亞是朝廷裡的先知,面對猶大國的危機,他較同情大衛王朝及耶路撒冷的命運。先知彌迦,來自一個小城鎮摩利沙,他體會到有權有勢者對升斗巿民的欺壓,他較不同情權力的核心耶路撒冷。他甚至預告,將來的新君王將來自不顯眼的小城鎮伯利恆(彌5:2),這算是對耶路撒冷的權勢的一種批判。
彌迦書全書交織著審判與盼望,這也看到先知複雜的心情。一方面,他看到權貴對弱小者的欺壓,他不得不作出警告與審判。另一方面,他體會到神嚴厲審判下人的悲慘命運,他怕這審判令人絕望,故他又不時言說神審判後的解救,叫人在絕望中懷著希望。像一個極想孩子好的父親,不得不責罰孩子的錯,但又不斷地作出安慰。先知如此,正因天父也如此。
頑劣的人很難改變,猶大國劫數難逃。總有一天,猶大會亡國。現在,我們看看先知對將亡的猶大留下什麼說話,日後,劫後餘生的猶大人,就憑藉這些應許,找到有盼望的明天。
讀經:彌迦書4:1-4
彌4:1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
彌4:2 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上帝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彌4:3 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為遠方強盛的國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犂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這經文也出現在:以賽亞書2:4〕
彌4:4 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親口說的。
大劫過後,不是世界末日,不必絕望,而是開啟我們去想像一個由神掌控的前景。我們想像,終有一天,萬民在耶和華的殿裡,聆聽神的真理。人與人的相處,不再是按暴力原則,而是順服神的指引。這不單是猶大人的遠象,更是世人的遠象。
接著,我們看一場法庭辯論。
讀經:彌迦書6:1-8
彌6:1 以色列人哪,當聽耶和華的話!要起來向山嶺爭辯,使岡陵聽你的話。
彌6:2 山嶺和地永久的根基啊,要聽耶和華爭辯的話!因為耶和華要與他的百姓爭辯,與以色列爭論。
彌6:3 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什麼呢?我在什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可以對我證明。
彌6:4 我曾將你從埃及地領出來,從作奴僕之家救贖你;我也差遣摩西、亞倫,和米利暗在你前面行。
彌6:5 我的百姓啊,你們當追念摩押王巴勒所設的謀和比珥的兒子巴蘭回答他的話,並你們從什亭到吉甲所遇見的事,好使你們知道耶和華公義的作為。
彌6:6 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當獻上什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
彌6:7 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
彌6:8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6:1:「以色列人哪,當聽耶和華的話!」先知傳召神的子民到法庭聽審。「要起來向山嶺爭辯,使岡陵聽你的話。」「爭辯」是法庭用語,神的子民要答辯。山嶺與岡陵,是人與神立盟約時的見證人。類似我們的「山盟海誓」,山與海,這些恆久的東西,見證著立約者在歷史的流逝中是否守約。
6:2:「山嶺和地永久的根基啊,要聽耶和華爭辯的話!因為耶和華要與他的百姓爭辯,與以色列爭論。」「爭辯」這個法庭用字,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神要祂的子民答辯。
6:3-5:神的發言、神的控訴。
彌6:3 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什麼呢?我在什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可以對我證明。
彌6:4 我曾將你從埃及地領出來,從作奴僕之家救贖你;我也差遣摩西、亞倫,和米利暗在你前面行。
彌6:5 我的百姓啊,你們當追念摩押王巴勒所設的謀和比珥的兒子巴蘭回答他的話,並你們從什亭到吉甲所遇見的事,好使你們知道耶和華公義的作為。
留意這裡的用字:「我的百姓啊」。神要起訴祂的子民違約,但祂仍然用一種互有關係的稱呼。在彌迦書第2-3章,神譴責權貴的貪得無厭和對弱者的欺壓,在這裡,神直指問題的核心,是人對上天的恩情毫無感覺,沒有半點感激之心。人對上天寡情,就會對人無義。毫無感恩之心,就不懂得餽贈。不懂分享,就只會掠奪。
神的控訴問了兩個問題:我向你做了什麼呢?我在什麼事上使你厭煩?
神在問:我做錯了什麼,你們這樣待我?神像是很委屈似的。
然後,神講述祂做過的事情,祂曾救贖祂的子民離開埃及,讓他們得享自由。「出埃及」是舊約常常提及的意象,這不是神的子民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是他們做了什麼而配得的賞賜,這完全是神對弱者的眷顧,是神的恩典,是愛的禮物,讓這群奴隸的悲慘命運得以改變,獲得他們想也不曾想過的自由。這一切,出自神主動的恩情。
神繼續講過去的故事:在神的子民出了埃及、邁向迦南地的途中,邪惡的摩押王買通不敬虔的先知巴蘭,去咒詛他們。然後,又設美人計,引誘神的子民在什亭犯姦淫,拜偶像。幸得一位敬畏神的人「非尼哈」出手阻止,他們才免於自我毀滅。
神訴說這些歷史,是讓神的子民看清楚,他們的人生其實出於神的恩情。但他們卻像什亭那些背棄上帝的人一樣,忘恩負義,為了當下的快樂,將神忘得一乾二淨。
在這法庭裡,神問:是我做錯了什麼嗎?這問題成了反問:你們真的不知自己做錯了什麼嗎?我們看看神的子民的答辯。
彌6:6 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當獻上什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
彌6:7 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
這是神的子民的答辯,聽起來,帶點脾氣似的(廣東話叫「發晦氣」)。
神的子民看來是問:「那麼,我們當做什麼,去回報神的恩情?」
他們想到能做的事,便是獻些什麼給神。接著,他們說得很誇張。獻最好的牛嗎?獻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看來是說:「神啊,你說你待我們這麼好,那麼,我們獻上這麼多,夠回報你了嗎?」
神的用字,其實是很親切的:「我的百姓」。但祂的子民的用字,卻強調兩者之間的距離:「至高上帝」。跟著的講法,不知是否刻意頂撞神。「神啊,你這麼崇高,在你看來,我只是罪人,為了贖罪,我是否需要獻我的長子呢?」
在我聽來,他們這樣的回覆,顯得不懂敬畏,不懂感恩,甚至將恩典的關係變成一場買賣。他們竟然講,用殺長子的方式獻祭,來贖罪,這根本完全違反神一直以來禁止獻人為祭的命令。神言說恩典,他們的回應卻完全是反恩典。
神喜悅什麼呢?
彌6:8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我們看到,神喜悅的,與神的子民提議的,相差十萬八千里。他們看來什麼也願意獻,但就是獻不出神喜悅的東西。他們表面敬虔,實質是褻瀆。不單不能親近神,反更招來神的審判。他們沒有感謝神的恩慈,反顯出他們內心不擇手段的殘忍。
神要的,是世人行公義。在舊約,有兩個希伯來文都會譯作「公義」,字義相關。第5節那裡提到「耶和華公義的作為」,那個「公義」的希伯來文是「tsedaqah」,傾向指「道德上的正直」。舊約講的「義人」,一般都是用這個字。第8節這裡用的字,是「mishpat」,傾向指「法律上的公道」。你買東西,人家找多了錢給你,你付少了,就應該補回給人。十元的東西,就應付十元,公公道道。有次,在機場,取行李,發現行李箱破損了。在場的工作人員問我,這行李箱原價多少錢?用了多久?我如實告之,沒有作大,沒有屈人,那人按我的報價折舊後賠償給我。沒有騙人,公公道道。
「行公義」之外,神也希望我們「好憐憫」。「憐憫」這個字(chesed),在舊約,很多時用於指稱神在約裡信實的、恆久的愛。故此,這字的意思不純粹指「仁慈」,更著重堅忍的委身。你要堅持公道,以愛待人,當人家懂得感恩時如此,當人家不懂得感恩,甚或令自己有所損失時,也堅持如此。
「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什麼是「存謙卑的心」呢?「謙卑」這個希伯來文,在舊約只出現一次,其意思不能完全確定,有多種可能。其意思可能是:謙卑、明智、慎重、時刻準備好。不管哪個意思,都指向奴僕的態度。一個忠誠的奴僕,時刻準備好回應主人的吩咐。他放下了自我,完全與主人配合。一個人若完全聽命於神,就真是一「天人合一」的生命,上天的旨意在其生命中實現出來。
在我們的人生背後,是上天無盡的恩典,但我們好像不能領會,總是以交易的心態去對待神,以自利的方式去對待他人。世人離神好遠。
神要求的人生,已講得很清楚了。但,看來依然故我的人仍是居多。最後,我們看看神的警告,作為我們生命的提示。
彌6:9 耶和華向這城呼叫,智慧人必敬畏他的名。你們當聽是誰派定刑杖的懲罰。
彌6:10 惡人家中不仍有非義之財和可惡的小升斗嗎?
彌6:11 我若用不公道的天平和囊中詭詐的法碼,豈可算為清潔呢?
彌6:12 城裏的富戶滿行強暴;其中的居民也說謊言,口中的舌頭是詭詐的。
彌6:13 因此,我擊打你,使你的傷痕甚重,使你因你的罪惡荒涼。
但願我們行事公道,就算受虧損仍堅持仁愛,時刻留心神的心意,並忠誠地實行。
願神祝福你們。
願榮耀歸予聖父、聖子、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