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信心這回事 This Thing Called Faith
經文:雅各書5章13至20節
講員:關瑞文教授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4年9月29日
弟兄姊妹,早晨好!很高興今日又來到大家當中,和大家一起崇拜。今日我們要看雅各書第5章13節至20節。其實整本雅各書都相當重要,當中談到一個很重要的信仰話題,就是究竟甚麼是「真正」的信心?
究竟甚麼是真正的信心呢?閱讀雅各書這段第5章的經文,或許會讓我們聯想起,信心就是帶著力量的禱告。當我們的心懷著對上帝全然的信靠,當我們向祂禱告時,上帝必然會因著我們大有信心而垂聽我們的祈求。
不是嗎?翻開雅各書第5章13-18節,經文這樣教導我們: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嗎?他就應該禱告。接著,經文繼續說道: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嗎?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必能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這段經文清楚地告訴我們,出於信心的禱告擁有醫治的大能,因為主必叫他起來,並且赦免他的罪。第16節更進一步強調:所以你們要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經文還引用了先知以利亞的例子。以利亞憑著對上帝堅定的信心,懇切地禱告,求上帝使天閉塞不下雨。三年零六個月,地土乾旱,滴雨未降。之後,他又再次向神祈求,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這真是太神奇了!
由此看來,似乎只要我們有信心,上帝就會答應我們一切的祈求,甚至連呼風喚雨都能做到,因為上帝是全能的上帝,如果我們全然信靠,就天衣無縫,萬事俱備,不欠東風!
我記得很久以前,我曾經聽過一位資深的傳道人分享他一次去醫院探訪的經歷。當天,他有一位姊妹教友的媽媽病得很嚴重,醫生說媽媽大概很快就會離世。但這位姊妹還有很多話未跟媽媽說,很不願意見到媽媽就這樣離去,沒機會與媽媽訴說最後的話。於是就請傳道人跪下,為她媽媽禱告,求上帝多給她媽媽一晚的時間,讓她可以在媽媽離世之前,可以最後一次傾訴。當時傳道人心裏面想,其實她媽媽已經昏迷,並且生命跡象都非常微弱,醫生亦都說她媽媽不會再醒過來,所以他根本不相信禱告之後她媽媽會醒過來和姊妹說話。但是眼見這位姊妹如此渴求,如此有信心,就和她一起跪下,為她媽媽和她們兩母女禱告,懇求天父可以讓她媽媽多留一天。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們禱告之後大約一小時,媽媽真的醒過來了,以致在媽媽過身之前,她們兩母女真的可以互訴衷腸。親眼見證這個神蹟,當時傳道人心裡面好自責,怪責自己為甚麼那麼沒有信心,也責怪自己的信心比不上這位姊妹。他當時說如果讓他再來一次,他一定會帶著更大的信心,相信上帝的神蹟,為這位姊妹和她媽媽禱告。
然而,信心果真是如此嗎?信心是否等同心想事成的萬能鑰匙?是否每次我們為垂危病人禱告,都必能起死回生?如果是這樣,是不是要說,信心可以使人長命百歲,就地永生?不會是這般吧!但雅各卻的確在第15節那裡說出於信心的禱告,「必」能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難道雅各在信口雌黃,假傳聖旨?也不會吧!那麼,有關信心的事情,到底雅各書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究竟甚麼是信?你可能會想起我們每個禮拜都背誦的《使徒信經》:「我信上帝,全能的父⋯⋯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當我們以為我們已經答對了得到100分的時候,雅各書在2章19節卻這樣回應:「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得很好;連鬼魔也信,卻怕得發抖。」雅各這個回應真是令人太詫異了!
然而,其實當我們了解雅各書的背景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太過詫異於他這樣的回應。雅各書是一本成書非常早期的一卷聖經書卷。相信大家都知道,在相當早期的教會,保羅向外邦人的宣教運動尚未成形,所以教會的弟兄姊妹主要都是猶太背景的基督跟隨者,而雅各當然也是一位擁有濃厚猶太傳統背景的信徒。有不少釋經學者都認為,寫成雅各書主要部分的那位作者,就是耶穌的兄弟雅各,他亦是在耶穌受死、復活、升天之後十年之內成為了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所以,可以這樣說,雅各書是猶太基督跟隨者對著猶太基督跟隨者說話的。這一點對我們要把握雅各書當中所講的「信心」是很重要的,是很關鍵的。
有關「信」這回事,猶太人的思想和用語習慣到底是怎樣的呢?在猶太人的用語裡面,「信」是“Emunah”。“Emunah”所講的絕對不是就等於頭腦裡面的信念。我意思是,當猶太人講到「信」的時候,其實他們不是在講「我信上帝只有一位」,「我信天父」,「我信主耶穌基督」,「我信聖靈」。在猶太人的思想和用語習慣裡面,「信」其實是一種行動,是身體力行的一種行動。所以,有學者指出,雖然「信」這個字是名詞,但是在猶太傳統用語裡面,「信」這個字,是指涉行動的,因此可以用動詞的概念來理解這個「信」字。所以,雅各這樣說:
弟兄姊妹,我們必須留意到,在雅各書裡面,真正的信心其實是行動。但我們必須追問,所謂行動,雅各所指的是甚麼行動呢?
我記得,差不多二十多年前,有一晚我去了一次此生難忘的宵夜。當時我是神學樓學生宿舍的舍監,經常和學生一起去宵夜,因此養成了一種宵夜的興趣。有一晚,「嗰條宵夜筋又有發作」,所以「夜媽媽」11時許,即興和家人開車朝向沙角邨的那個大排檔吃宵夜。不到10分鐘,車就停泊在沙角邨街市那道側門前。下車時,見到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婆婆,她一隻眼睛嚴重發炎,有水滲出。彎著早已佝僂的腰,當時她正在街市外面,垃圾桶旁,拾取棄置地上那些白天街市沒有賣完的霉霉爛爛的蔬菜及碎肉。見此,我的心突然沉了下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不愁溫飽,不飢不餓,即興去大魚大肉,而婆婆即使肚餓也只能吃這些爛菜碎肉。當時我走過去婆婆身邊,勸她不要吃這些蒼蠅亂飛的食物。她仍然彎著腰,緩緩地抬起頭來,面露著一種令我內疚的笑容,對我說:「這些還可以吃,還可以吃。」那輕描淡的抬頭,那老人家虛弱的眼神,那句「還可以吃,還可以吃」,剎那間就化為一種「他者」的呼喚;這張滿滿皺紋的面容,剎那間就化為「他者」的敲問!呼喚什麼?敲問什麼?是那張受苦的面容,在敲問為什麼在這面容下面的上帝形象和樣式,會扭曲得如此沉默無聲。頃刻,我的心不只突然感到很難過,更是為到自己來吃宵夜的決定感到很羞恥。在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下,正當我們享受著職業帶來的物質生活時,想不到原來自己已間接成為了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幫兇,間接讓有需要的人連溫飽都成為每天的難題,讓人受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當晚,我只敢卑卑微微地走近婆婆身旁,問候她的近況,了解她的需要,最後給了她我身上所有的錢。當時,我絕對不是出於「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心,更加不是想起「施比受更有福」;相反,我心裏只充滿了「欠債還錢,天公地道」之感受。其實,所欠婆婆的,還有很多呢!我立刻打消了宵夜的念頭,掉頭離開了。往後的日子,若不是為了公事,我再也沒有去吃宵夜了!
弟兄姊妹,我們必須留意到,在雅各書裡面,真正的信心其實是行動。所謂行動,雅各所指的是甚麼行動呢?
雅各提醒我們,在沙角邨街市遇到婆婆,被她那受苦的面容呼喚,而開口問候,以及掏出自己腰包給她身上所有的錢,這絕對不是一種慈善行為,也不是因為信了耶穌,就努力聽從上帝的教導,學習服侍有需要的人;見到弟兄或姊妹沒有衣服穿,缺少日用的飲食,就將我們所有的分給他們,這絕對不是一種慈善行為,也不是因為信了耶穌,就努力聽從上帝的教導,學習服侍有需要的人;見到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就去照顧,這絕對不是一種慈善行為,也不是因為信了耶穌,就努力聽從上帝的教導,學習服侍有需要的人。這全都因為看見受苦者的面容,就看見那扭曲了的上帝形象。
這好比孟子曾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什麼意思呢?孟子在說︰任何人突然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裡,都會感到驚嚇和同情,情不自禁地伸手援救。這並不是因為要得到什麼好處,或避免任何損失,而是因為人皆有惻隱之心,這種不忍之心是發自內心的,當下被天呼喚要成為一個天所設定的真人。
如果所謂「信」就是與上帝修復關係,那麼,被那埋藏在「他者」的受苦面容皮骨底下的上帝呼喚及拷問,以致給婆婆身上所有錢,以及給予衣服及食物有需要的人,並且照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本身就是所謂「信」。所謂「信」就是與「他者」上帝相遇時的行動。這些都不是「信」所產生出來的行動,這些行動本身就是「信」,這是雅各要告訴我們的。
所以讀到第5章13節開始,雅各說:你們中間若有人受苦,就該禱告;你們中間若有人病了,就應該請教會的長老來為他禱告,奉主的名為他抹油。出於信心的祈禱,必能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這裡的重點不是在講論祈禱的威力有多大,而是在提醒我們,當我們遇到受苦、患病、被罪惡纏繞的人的時候,我們就是遇見那扭曲了面容的上帝,而且這面容呼喚我們要作出回應,作出行動,這就是與上帝重建關係,這才是真正的「信」。所以雅各說:
• 2.17「信心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是死的。」
• 2.18「但是有人會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把沒有行為的信心給我看,我就藉著我的行為,把我的信心給你看。」
• 2.22-24「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這就應驗了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上帝,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上帝的朋友。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
雅各不是要辯論到底人稱義是「因信稱義」還是「因行為稱義」,他只是想要提醒我們,「信」就是那些被「他者」上帝面容呼喚而產生的行動。
雅各書很豐富,當中也提到其它「信」的行動,譬如要勒住舌頭、不為富不仁、不追求這世界所追求的等等,很值得我們慢慢細讀。
但總結而言,我們可以問自己:真的「我信上帝只有一位,信耶穌得永生」。不過,我們的「信」,是真的「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