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菲律賓社區服務學習計劃

2024-10-20

崇基校園通訊 / 封面故事

 

菲律賓是……

 

港人對菲國的印象大概離不開假日在鬧市中的外傭、或是某家知名連鎖炸鷄店。今年夏天,一行崇基同學親身到訪菲律賓進行為期十四天的服務學習。自抵埗杜馬蓋地(Dumaguete)起,整趟旅程充斥新奇的見聞體驗—絡繹不絕且叫後座乘客捏一把汗的鐵皮三輪車、街邊隨處奔走(也隨時被宰殺)的雞、當地人對款待及「民以食為天」的堅持—這些無一不為「菲律賓」賦予立體而真實的意義。經過這趟旅程,我得以發現「菲律賓」的更多面目,那是由千萬張臉孔組成、有血有肉的群體。

 

在菲律賓社區服務學習計劃,同學分成小組前往各地點進行服務,對象包括政府機構、非牟利組織及當地居民,經不同角度認識當地社會。

 

 

以善良克服創傷

 

先是服務政府機構的首批同學兵分兩路,由女同學到訪「希望之家」。家舍女童每每用最雀躍的姿態迎接同學,又經常歌唱跳舞即興作樂;然而其入住家舍的原因卻令人痛心,因為她們是家庭性暴力的受害者。同學帶領了語言工作坊、電影之夜等連串活動;更特意舉辦主題派對,讓每個女孩都頭戴冠冕盛裝打扮,成為被愛而自信的公主。期間同學一直被女孩們用跑調的「我愛你」頻頻示愛,可愛之餘,更使同學深受感動,因為女孩們即使受過傷害,仍毫不吝嗇對世界釋出善意。

 

崇基同學和Gawad Kalinga村的小孩打成一片。

 

看浪子如何回頭

 

至於男同學在杜馬蓋地男童院的服務,則是截然不同的畫面。院舍血氣方剛的少年本應自由揮灑汗水,卻因種種緣故誤入歧途,被囚於冰冷的鐵欄柵內,令人感覺沉重。但幾天過後,同學卻發現這乍看令人窒息的地方也有寬容溫柔的一面,例如懲教人員的日程雖嚴格,卻會在午休時段播放音樂,任少年玩耍;叛逆的男孩在滿桌手工用品前,會花盡心思製作屬於自己的名牌,更在歡送會中粉墨登場,傾力上演菲式粵劇,流露「少年犯」身份以外的真摯襟懷。

 

音樂美食連結服務對象

 

另一批同學則到非政府組織Little Children of the Philippines,與七十多名有家庭或經濟問題的兒童共度八天。該處有偌大草地及各種室內外空間,同學佩服之餘,更為兒童有安全而資源充足的成長空間感到安慰。但服務期間,同學除了難以顧及對象年紀差異,亦面對有孩子因過去經歷習慣封閉自己。同學便以世界共同語言—音樂及美食—打破隔膜,聞「廣東歌」起舞外,更一起製作冰糖葫蘆等小吃,從中建立不一樣的情誼。

 

物質貧困VS精神富足

 

最後一批同學則再分成兩組深入當地農村,而走訪Gawad Kalinga村的小組更要面對全團人之中最簡陋的生活環境:沒有空調、熱水器、冲水設備,六個人在僅有一把風扇的狹小房間打地鋪,甚至不時停水缺電;但在這似乎甚麼都缺的地方,卻有着最多的歡笑。同學每天早上都被門外守候的小孩迎接,整天與他們奔走玩樂,在石頭大樹間隨意蹦跳;又與比鄰婦女一起下廚用膳;大家又在星空下的營火晚會放聲高歌。臨別時,村民甚至送上鮮花項鏈,逐一用同學的中文名字向他們道別,潸然落下的眼淚,見證同學和村民間的情誼。

 

農村勞動記趣

 

猶記得另外一組三名同學得知被分派往缺乏水電的農村Boloc Boloc時,不禁面露難色。三人的服務絕不輕鬆,因對象是八百多名村民,而且每天清晨便要作大量體力勞動。然而他們服務過後的笑顏,卻一掃當初的遲疑。同學在村中首嘗「鷄鳴桑樹巔」的農耕生活,與村民下田種菜、爬樹採椰子,又趕牛餵鷄、清洗豬棚,體驗新穎外也從勞動中感受到踏實和滿足。農閒時同學則和村內少年打成一片,向他們介紹港式集體遊戲、加入村中排球隊、甚至擁有個人隊服!在談笑中經歷農家人的勤懇、真樸和熱情。

 

在Boloc-boloc,崇基同學於服務之餘也體驗了農村生活。

 

致西利曼大學同儕的話

 

事實上不論是各個領域的知識、待人接物的哲理情懷、還是吃喝玩樂的體驗,這趟菲律賓之旅所盛載的實在太多,寥寥數語不足呈現。最後不得不感謝從我們步出機場開始,直到踏入離境大堂期間一直陪伴我們的西利曼大學同儕。他們不僅幫助我們翻譯、帶路、策劃服務,更與我們同食同住、同甘共苦。他們在十四天中帶我們遊歷菲律賓,分享各自文化背景,盡情談笑風生,完全展現當地人民熱情好客、開朗豁達的個性。

 

服務學習是……

 

西利曼大學以「以服務學習、並學習服務」一句作計劃口號,正好總結是次旅程:當我們懂得拋開自我,易地而處並用心思考哪怕是最微小改變的源頭,便能從中發現一個用以窺探自身、放眼世界,以善良、希望為本,以細心、創新為則的嶄新視野。

 

學生記者 鍾允文

學生編輯 李彥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