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上海,近代中國的雙生門戶,既是世界透視華夏的櫥窗,亦是神州邁向國際的樞紐。回望百年軌跡,兩城猶如鏡像:她們同受西方洗禮,又承中華文脈,兼備中西文明精粹;今天兩地在金融、創科等領域並駕齊驅,共創經濟傳奇。
今年暑假,崇基學院與上海財經大學攜手策動「雙城記—滬港菁英互訪計劃」。在兩週裡,滬港師生走訪兩地,了解金融、創科、司法、城市規劃及歷史文化之發展脈絡,以學術視野感受時代魅力。
華燈之下:透視都會發展機理
香港與上海歷經百年變幻,在時代浪潮中不斷蛻變。如何平衡歷史傳承與未來開拓,乃雙城規劃時的「考題」:既要保存歲月印記,亦要釋放發展潛力。而兩地的「答卷」,使我們得以一睹空間哲學的精彩文章。
在上海,我們於上海中心大廈盡瞰陸家嘴金融脈搏,橫渡黃浦江捕捉外灘風華;更就城市基因深入解碼,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認識「不夜城」的前世今生,於世界技能博物館了解當地智慧如何與全球創新接軌。在香港,我們穿梭終審法院和立法會綜合大樓,摸索香港制度藍圖,此外亦潛入都市運作的「微血管」—在展城館與T Park污泥處理中心,明白水電、排污系統如何造福民生,並在機器運轉聲中,感激技術人員的無聲奉獻。至於青山醫院精神健康體驗館更提醒我們,在節奏急促的石屎森林裏,守護心靈綠洲與構築摩天大樓,同樣重要。
兩地以世紀發展為紙,以摩登市井為墨,共撰保育傳統與開拓未來之書。滬港發展路徑雖異,卻詮釋相同的發展哲學:治理城市當以民為本。
一行人到訪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深入了解上海的歷史和城市發展。
AI浪潮:從競爭到共榮
創新科技與金融為香港與上海當下的發展重心,兩地一直就「國際金融中心」與「智慧城市」競逐國際頂尖城市席位。在各展鋒芒以外,現時兩地亦在人工智能(AI)驅動的經濟新浪潮中,摸索共榮之道。
我們在上海技術交易所認識專利法規、資金鏈與城市規劃的跨部門協作,政策齒輪與創科巨輪,環環相扣;在滴水湖AI創新港,了解人工智能如何從實驗室走進真實產業環境。一行人更有機會深入企業現場:嗶哩嗶哩展現民企在文創領域的發展之道,而特斯拉超級工廠則揭示外資如何運用上海供應鏈優勢,折射上海發展的無限可能。
一行人隨後轉往香港,在科學園的創科體驗館體驗「亞洲小龍」的轉型野心,及其將軍澳創新園為中小企搭建的孵化溫床,如何鼓勵新世代投身創科產業。在金融管理局,我們看到這座城市的高瞻遠矚,局方利用金融科技監管市場風險與創新,面對加密貨幣交易與日俱增,香港以穿透式監管築造防火牆,為國際資本錨定信心。
縱有制度差異,兩地產業政策卻驚人契合:上海以政策匯聚全球要素,香港憑制度韌性激活市場動力,一直都在「人才磁吸」、「技術轉化」和「商業落實」這三維坐標中交匯,展現創科政策的智慧。
同學在上海探訪影片網站公司,認識民企在文創領域和數碼科技的發展。
友誼詩篇:崇基人與上財人
此次交流活動中,我們與上海友人不僅共築友誼橋樑,還一起編織泛起黃浦江與維港波光的記憶長河。當暮色浸染申城,友校同學化身嚮導,帶我們以味蕾丈量市井靈魂—穿越蒸騰熱氣品味南翔小籠的薄皮湯汁,再於老弄堂深處邂逅蟹粉麵的甜膩濃鮮;我們轉身步入外灘燈火長廊,哥德式穹頂與巴洛克立柱在江面投下金色倒影,百年風華化作我們的一聲驚嘆,凝結在晚風中。在課餘時間裏,我們漫步上海財經大學,梧桐樹影裡的書卷氣息,讓我們暫披「上財人」的青春羽衣。
待香江明月升起,我們以嶺南熱情回饋這份情誼:與上海友人到尖沙嘴海旁,觀賞如星河流動的港島霓虹;在跑馬地沸騰的呼喊聲中,解構香港獨有的賽馬美學;更與他們潛入中大人的深夜飯堂,體驗「食宵」文化—圍爐翻滾的港式「打邊爐」蒸霧裡,牛肉滑與響鈴卷承載著笑語,連金燦燦的楊枝甘露也有歡欣在蕩漾;當Dem beat的節奏在眾志堂中炸響,「砰!啪!」的擊掌聲如心跳共震。自從他們學會後,時不時我總會聽到「beat詞」在耳邊響起,他們對粵語的熱情也被點燃,我們講解「唔該」和「多謝」的聲音,自此為旅程伴奏。
儘管我們與上海朋友僅相處兩星期便分別,但我相信,情誼不會因距離消散,而是像浦江潮水匯入維港月色,在時差流轉間沉澱出更遼闊的波光。待下次相見時,這份醇釀終將漫過山海界碑,在舉杯剎那傾瀉成太平洋的共鳴。
兩校同學同遊黃浦江,感受外灘百年建築的風貌與摩天大樓的璀璨。
學生記者 林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