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富裕,我們對貧窮的認知可能僅停留在露宿者、「劏房」或籠屋等現象,然而在地球的其他國度,充斥着超乎想像的貧窮問題。今年暑假,十七位崇基同學參與了由學院和大學青年會(中大崇基)合辦之「南美深度遊:巴西糧食危機和貧窮探索之旅」,藉着為時半個月的旅程,認識當前人類發展的問題。
走入貧民窟
巴西是著名足球強國,但其貧民窟同樣人所共知。是次崇基考察團帶領學生走訪當地貧民窟,讓同學親身感受極端貧困的情況。參與同學過去都難以想像,自己竟能在大學生涯中到訪巴西,更深入貧民窟,了解那些過去只能從電視屏幕看到的苦況。此外,同學們還通過社區服務、實地考察、電影欣賞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從不同角度探索當地的糧食危機和貧窮問題。
在正式進入貧民窟前,當地工作人員一再叮囑我們切勿攜帶貴重物品,也不要隨意拍照,因為貧民窟內存在販賣毒品、性交易以及其他非法活動。我們一行共十八人分為三組,每組在不同時間進入貧民窟考察。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一邊走一邊緊張,期間穿梭於狹窄小巷,途經散發酸臭味的街道,滿目是日久失修的磚屋,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磚屋的外牆明顯破損,飽受風雨侵蝕,磚牆之間也露出大大小小的裂痕,感覺磚屋正在倒塌邊沿。
是次考察共到訪三戶民居,居民的居住空間較香港劏房大,然而環境卻十分惡劣。牆與牆之間的縫隙在下雨時會嚴重漏水,屋內的電線分布更是錯綜複雜;部分住所由於缺乏電力供應,居民的起居飲食均須摸黑進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住所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室內擺滿各式電器,例如雪櫃、電視和洗衣機等。這些全是二手或三手物品,不是外來捐贈,就是居民從垃圾堆撿回來的。雖然當地政府近年來為貧困人口提供安置,試圖緩解貧窮問題,但安置後所衍生的種種問題依然未能有效解決。
同學與當地小孩打成一片。
看得見的糧食危機
各式各樣的餐廳和五花八門的菜單遍布香港大街小巷,從高級西餐到街頭小吃,無不展現香港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天堂。但在巴西這個南美糧食出口大國,卻發生糧食危機,這亦使大家費解。我們翻查資料,發現巴西並非每個省份和城市都有足夠糧食供應,其中沿海城市與偏遠地區的糧食不均問題更為嚴重。
旅程中,我們時常看到三餐不繼、瘦骨嶙峋的露宿者,當中部分人不得不在垃圾堆中尋找食物。有一次,我們在當地便利店目擊一名行人搶奪食物,這一幕讓大家深刻體會到,即使是在聖保羅這樣的大城市,糧食不均問題依然嚴重。
當地人的糧食得來不易,而自從目睹搶食物事件以及露宿者困境後,用餐時常有「剩食」的我們開始反思糧食問題。大家知道甚麼是「惜食」,但並非人人都能做到,伴隨是次旅程中的探索和經歷,相信我們都能自覺拒當「大嘥鬼」並推廣「惜食」的習慣。
兒童服務
除了考察,我們亦在旅程中參與一系列兒童服務,貢獻當地社區。我們早於出發前已作好準備,包括舉行數次籌備會議以商定活動內容、制作流程和安排物資等。在當地活動舉行前的一個晚上,我們齊集於酒店大堂作最後準備。在數天活動裡,我們不但教授當地兒童傳統手工和舞蹈,並讓他們體驗有別於足球、籃球等傳統體育的新興運動項目——相關物品均由我們從香港帶到巴西。我們還記得,其中一天的服務地點是在一所提供馬戲團培訓的兒童學校,那裡的小朋友毫不吝嗇,親自教授我們一些簡單的體操和雜耍動作,雙方打成一片,格外溫馨。
除了主持各項活動,我們還從香港帶了不少玩具、食物、衣物及文具等物資,送贈予居住於當地貧民窟的小朋友,眼見他們獲得禮物後露出真摰、燦爛的笑容,我們都感到喜悅,或許這正是「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諦。
森巴文化
在為期十五日旅程中,我們不但深入了解當地的社會問題,還有機會體驗巴西獨特的傳統文化,特別是活力四射的森巴舞和激昂的敲擊樂。這段經歷不但增進我們對巴西的認識,也讓我們領略到音樂和舞蹈所帶來的無窮魅力。
森巴舞源自巴西巴伊亞,是一種起源於非洲的舞蹈,其後通過被販賣的黑人奴隸而傳入巴西,並逐漸與當地文化融合,演變成今日的森巴。森巴舞是目前巴西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在一次行程中,我們參加了森巴舞體驗課,導師從基本步伐開始,教授簡單的側步到複雜的旋轉,雖然部分同學和領隊並不擅舞,但隨着音樂的激昂旋律結合高強度節拍,每個人都被森巴的熱情所感染,忍不住手舞足蹈,場面充滿歡樂。
除了學習森巴舞,旅程中其中一個服務環節,是與當地小朋友一同參加傳統舞蹈課。與森巴舞不同的是,這項傳統舞蹈融合了澎湃的敲擊樂,每位參與者都會扮演不同角色,只有通過彼此協作,才能創造美妙旋律。儘管我們與小朋友之間存在語言障礙,但在共舞一刻,大家彷彿心靈相通,所演奏的音樂更是充滿了默契和共鳴。
這次跨越一萬八千多公里的考察,充份詮釋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通過親身體驗,我們了解到巴西的糧食危機和貧困問題,希望未來能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這次難忘的旅程,想必會成為我們大學生涯中最珍貴的回憶之一。
在服務的最後一天,同學與於貧民窟居住的小孩道別。
學生記者 鄭子超、鍾卓弘、林駿楷、黃心睿、梁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