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與學術界,看似是截然不同的領域,可是當兩者跨界交融,卻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培育未來社會翹楚。崇基校董伍燕儀女士,亦為崇基校友,一九九〇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工商管理學系,自此投身商界逾三十載,現今為花旗集團全球財富管理亞太區主管,在銀行領域累積豐富經驗。作為商界成功人士、崇基校董,並兼任崇基財務委員會成員及崇基學院獎學金及獎項專責小組召集人,伍女士如何將商界經驗,融入於推動崇基學生的全人發展?見證今昔學院面貌變遷,她有甚麼體會和期望?
地靈人傑在崇基
早於初中年代,伍女士已嚮往崇基學院的校園生活。「猶記得中一暑假時參加了一個夏令營,活動地點正正是崇基學院,當時覺得學院的環境相當優美,及後到中三暑假時,再次到崇基學院參與夏令營,更讓我深深嚮往校園的一草一木、清幽湖畔景致令人神往,加上我本身為基督徒,促使我決定考入中大,並加入擁有基督教背景的崇基學院。」伍女士開懷地娓娓道來,「除了主修科目外,學院讓我們自由旁聽喜愛的學科,我當時揀選了哲學和心理學,在通識教育方面獲益良多。」回想昔日甚是嚮往的崇基校園,她認為以「地靈人傑」來形容便最為貼切——「地靈」,在於其環境清幽雅致;「人傑」,並非在於傑出人才,而在於學院推行博雅教育,培育學生多角度思考,激勵他們持續跨領域學術追求。伍女士藉此鼓勵崇基同學積極旁聽其他學科,除了增進跨領域的常識,亦可鍛鍊水平思考,在解決問題時更懂得靈活變通。
伍女士與其丈夫王家徹教授皆為崇基校友,同於一九九○年畢業於工商管理學系,後者現任中大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
回歸母校 回饋母校
迄今,伍女士作為銀行界高階管理人,她在繁忙的公務之餘,為何仍樂意撥冗參與崇基校董會要務?「回歸母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回饋母校。昔日崇基的培育和關愛,造就今日的我,因此為母校貢獻是我該做的事。相對而言,學院投放的最大資源,也在於培育人才,即是世世代代的崇基校友。回到崇基參與學院的發展事務,可增進我與學院及其他校友的連繫和感情。另一方面,我可藉此接觸更多年輕人,從而更『貼地』了解當今世代的青少年思維模式,為我帶來了另類啟發。」故此,伍女士認為回歸母校並不止回饋母校,在參與學院事務的過程中,她亦有所得著。
跨界合作 培育未來翹楚
在商界累積了多年豐富經驗的伍女士,回歸崇基學院時,便構想如何將自身經驗融入學院的發展,推動全人教育。她表示,私營企業與學院採取的管理模式截然不同,商界隨著社會及經濟環境急速變化,監管制度不斷更新,學院如要培育切合社會所需的人才,在這方面必須與未來接軌。作為崇基學院獎學金及獎項專責小組召集人,伍女士構思了一個全新的獎學金方案,將商界建立的人脈和經驗融入其中。這個獎學金的成立宗旨,乃基於崇基學院實踐全人發展的宗旨,正如校董會主席陳德霖博士以十二字表述對「崇基人」的期盼:「文武雙全,德才兼備,靈性修為。」故此,評審準則不止著重學術表現,還覆蓋各個層面,符合資格的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學術以外的項目,例如社區工作、靈性培養、宗教及文化藝術等各方面活動。
見證今昔學院面貌 新舊交融
由大學時代到今日回歸母校擔任校董要職,伍女士見證了學院三十載的變遷。回想昔日校園滿目大自然景致,荷花池(現稱「未圓湖」)綠草如茵,對比今日校園設有更多大型建築物,不少草地舖砌了石磚或改建為行人路,她既欣賞漸趨現代化的校園,硬件配套為學生帶來便利,亦迎合現今大學發展所需;同時亦有感昔日傳統學院的歷史面貌值得悉心保存。她深繫學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希望學院新舊交融,兩者可相輔相成,「崇基的歷史痕跡,亦是學院傳統人文精神的象徵,未來世世代代崇基人在這個充滿人文素養的育才園地學習,嶄新設施無疑迎合發展所需,而舊日的自然景觀也希望得以完好保留。」
宿舍生活:大學生涯重要滋養
除了推行獎學金外,伍女士認為宿舍生活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她在大學時期因未能成為宿生而略有遺憾:「當時我在大圍居住,較為鄰近中大校舍,加上大學仍未推行四年一宿的計劃,故此我沒有機會入住宿舍。可是,我當時非常渴望體驗宿舍生活,於是長年於多個崇基宿舍『屈蛇』(偷偷地去宿舍留宿)。」伍女士笑說,無論在明華堂、文質堂及何善衡夫人宿舍也曾有過她留宿的身影。現今中大學生都有機會入住宿舍,想體驗舍堂生活已無須「屈蛇」。她認為,只有入住宿舍,才能令學生全面體驗大學生活,培育溝通技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全面成長。因此,她希望崇基學院能增建更多宿舍,以及其他基建項目,例如現正進行籌募經費的E計劃,將會建設全新創意大樓,讓更多學生凝聚創意和發揮各項潛能,體驗完善的大學生活。
伍女士榮獲二〇一九年度Beta Gamma Sigma香港中文大學分會榮譽會員的殊榮,以表揚她在商界的傑出成就。
提升軟技能 迎合智能社會需求
現今,人工智能日漸發達的社會,有不少工種逐漸被淘汰,伍女士寄語崇基畢業生投身社會,必須提升軟技能。她表示,科技不斷進步,令不少實務性質的工作升級,例如營運管理在當今世代已經逐漸被科技取代,但人工智能未能取代需要發揮人類智慧的工作。她說:「就算再發達的科技,也未能取代人類獨有的特質,包括軟技能、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人性化思維、個人見解等,因此,畢業生必須增強人文科學的知識,並提升軟技能,例如溝通及人際關係技巧、分析及問題解決技巧等,並時刻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鍛鍊水平思維,以迎合當今社會需要。」
採訪 植俊維(學生記者)
撰文 鄺潔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