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好撒馬利亞人 Good Samaritan
經課:路加福音10章25至37節
講員:李均熊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5年7月13日
起:「好撒瑪利亞人」只是教我們做好人?
我想就算不是基督徒都會聽過「好撒瑪利亞人」。「好撒瑪利亞人」就是不問回報地幫助人,甚至是無親無故的陌生人。做基督徒當然要做好人行好事,但其他宗教信仰不也是教我們做好人行好事的嗎?那「好撒瑪利亞人」這個故事又有何特別呢?大部份信徒也可能聽過這段經文的解釋,例如祭司與利未人因為怕沾染死人的不潔所以才從路上的另一邊行過,又或者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是不和的兩個族群,所以撒瑪利亞人願意幫助一個受傷的猶太人更顯寶貴。但這些解釋其實都沒有經文根據(參下),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的關係惡劣也未必符合歷史事實(*加入學者解釋?)。更大一個問題就是,若我們只將「好撒瑪利亞人」的好人好事只理解為道德榜樣,那其實是我們將這個故事抽離了經文的上文下理,完全忽略了耶穌講這個故事的目的。
承:「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是關於律法的解釋
耶穌為何會講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呢?經文一開始是說到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要試探耶穌,就問了一個問題:「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我們聽到律法師「試探」耶穌,可能就會想這名「律法師」一定不壞好意,不安好心要找耶穌把抦。但這可先入為主的觀感。的確有些時候法利賽人或文士會想找耶穌把抦控告耶穌,但這裏你會見耶穌並不抗拒這個律法師提問,也沒有怎樣的與他針鋒相對。甚至從還認為這個律法師說得對。其實我們不用首先假設律法師一定是壞旦,「試探」一定不懷好意。律法師是精研律法的讀書人,所謂「試探」tempted,也可以譯作較中性的「測試」tested。(就好像我常說自己是在神學院教舊約的,就有對舊約好有興趣的會友來問我問題,想「測試」一下我是否熟識舊約一樣。)耶穌用當時拉比慣用的「以問題答問題」的教學手法去問他「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這名律法師的答了申命記6章:「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和利未記19章的「愛鄰舍如同自己」 兩段經文涵蓋了愛神和愛人的原則,這個答案連耶穌也認為答得好。但若然這個律法師一心求道,他這樣自問自答,並未能「測試」耶穌的水平,於是乎他便再進一步追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才說出這個家傳戶曉的「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可見這個「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是為著討論和解釋律法而說出來的,而不是單純的教導我們做好人。
轉:行出律法在於憐憫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其實內容很簡單,這也是它家傳戶曉的原因吧。但正因為它的簡單,其實很多細節是沒有交代的。例如為甚麼祭司和利未人見到一個被人剝去衣裳,打得半死,會從路的另一邊行過呢?耶穌的比喻裏其實並沒有交代祭司和利未人這樣做的原因是甚麼。之前我說大部人認為是因為他們害怕接觸到死人而不潔的這個理由,是因為我們對祭司和利未人這兩類人作為聖殿供職的「人設」(人物設定)想當然的解釋。有人就指出經文寫明祭司正在這條路「下來」,即是表明他已經完成在耶路撒冷聖殿的供職,沒有太大需要關注是否潔淨的問題。而且在猶太人的典籍裏,也有要求在祭司要埋葬沒人認領的屍體的,所以一些人認為我們不應好像祭司和利未人般,看重宗教潔淨條例的律法要求,先於愛鄰如己的律法要求,未必是比喻的核心。當然這樣理解也算是一種提醒,但比對引入這個比喻的經文兩次交代律法師問耶穌問題的動機,耶穌的比喻並沒有交代祭司和利未人的行事動機,反而交代那個撒馬利亞人,因為見到這個有被害受苦而有急切需要的人,就「動了慈心」,正因為如此他才會行出律法的要求,愛憐舍如同自己,反而更令人覺得耶穌比喻強調的並不是不行使律法你需要考慮的理由,而是強調你看見別人有需要,就應該去行出來。全段經文出現最多次的字眼,就是「行出來」(v. 25 「我該做甚麼」/我要如何行 ;v. 28「你這樣行」 v. 37 「行憐憫的」 v. 37 「你去照樣行吧」)。一開始,律法師的問題是問v. 25 「我該做甚麼」/我要如何行,但律法師明知要如何做去滿足律法的要求,耶穌也直接提出他是對的,只要行出來就可以了;但律法師卻跌入律法細節的思考,還問誰是我的憐舍?耶穌就用了這個「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提醒這個律法師當見到人落在困苦需要下,其實是不用細想眼前的這個受苦有需要的人值不值得我去行出律法愛人如己的要求,而是按著當時需要行出來就可以了!所以比喻的大部份篇幅不是描寫比喻中角色想了甚麼,而是他們做了甚麼:
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33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而我們了解這個比喻,太多時只在意比喻沒有說的是甚麼,是否我們也要求關愛別人需要一些理由呢?(我兒子名字「意行」的意思)
合:受苦者視角
耶穌在最後的反問中,其實明顯是將思考的視點完全反轉過來:36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你若真要細想律法的細節,那你不是從「我」的角度出發,而是需要從「落在強盜手中的」那人的角度出發。或許我們可以反問,為何那撒馬利亞人會動了慈心呢?不就是他看到了受苦受害者看到甚麼嗎?(慈心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