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關顧

李均熊牧師 - 義人的好處

講題:義人的好處 The Righteous May See Good

經文:詩篇34章1至22節

講員:李均熊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4年8月11日

 

 

 

起:詩34作為一首詩

今日的啟應詩篇是詩32篇,全詩共22節,今天選讀1至8節 ;下週會選讀9至14節,而餘下的15至22節則在再下一週讀完。今天啟應開始於詩人的讚美和稱頌上主的邀請,而完於一節很美麗的詩句,和合本譯作「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若你細看9-14節,主題「敬畏上主」則呼之欲出,並完於另一句和合本譯得朗朗上口的經文:「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最後15至22節著眼於上主對義人的幫助,和合本所譯的第17節也容易記憶:「義人呼求,耶和華聽見了,便救他脫離一切患難!」

當然這樣按主題,又配合其他經課經文,對教會崇拜甚有助益。例如今日的福音經課論到耶穌乃生命的糧,正好暗合「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一語。但作為研究舊約的學者,我認為若整體地研讀此詩,我們可能更能欣賞這詩的獨特之處。其實這首詩是一首字母詩,或稱之為離合字母詩(acrostic alphabetical poem),即詩每句的起首字詞都以字母的順序選字,若以英文為例子,則第一行要用a起首的英文字作為句首開始,第二行以b,第三行以c,如此類推,直到26個字母都用完。希伯來文共有22個字母, 故此,這詩共有22節,一節一行,並不需要在分行上再劃分。離合詩的格式有時帶有完全、完備,詩34當中重覆了「所有」一詞共8次之多,配合起來這首詩可能要表達其中一個意思就是第10節下半節和合本所譯「但尋求耶和華的,什麼好處都不缺」。為了將希伯來文中那個「所有」還原,我重譯為「但尋求上主的,他們所有好處都不缺」。「所有」,「一切」,「全部」的好處,都是屬於尋求上主的人!

 

除了詩34是一首離合詩,這詩另一個特點是將某些字詞多次重複使用。剛說了「所有」(all)一詞出現了8次之多,另一個明顯的重複當然是「上主」/「耶和華」 (the Lord),共出現16次。其他重複出現的有「聽」hear/listen,「敬畏」fear,「好」good,「惡」evil/bad,都出現了4次,「解救」delivery有3次,連其他意義相近的字詞「拯救」save(出現2次)、「搭救」rescue和「救贖」redeem,這組詞彙出現了可計7次之多。其他出現2次的字詞順序有「性命」soul、「尋求上主」(seek the Lord 此詩也出現另一個相類字眼「尋找和平」search salom/peace)、患難troubles(都是連於解救delivery)、看see (都是去看好see good)、投靠trust(原意是「找著庇護」find refuge)、「不缺」no want/not lack、「做」do(一次do good,一次do evil)、「破碎」break/broken(一次心破碎broken heart,一次骨頭連一根也不破碎bone…not one of them is broken)和「受刑罰」to be condemned 。

 

這詩的兩個特點:離合字母詩和重複詞語的出現,使我們不能將之劃分成三首詩,否則我們就會錯失了此詩前後呼應的信息。

 

如果整首詩來看,我們就會觀察到,詩的受話者addressee 並不是上主,因此這首詩不是一首祈禱詩,而是談論上主如何對待「義人」的一首詩,而且透過上主如何解救「義人」,去教導一起敬拜的「你們」為何/如何去敬畏上主,詩人稱呼他的受話者的「你們」為「祂的聖民」,可見與詩人一起敬拜的,本來就與詩中的上主關係非淺,詩人也如箴言開首般稱呼受話者為「孩子」/「兒子」,可見總的來說,這詩的體栽是一首「智慧教導詩」,而不是一般的祈禱或感恩的詩歌。

 

承:詩的結構——誰是「義人」?

當中的「義人」一詞其實也有重複出現,但有時這名詞以眾數出現(15節),有時為單數名詞(19,21節),不過大部份時間「義人」在詩的15節以後的下半部份,均以代名詞的形式出現(17節原句並無「義人」一字,是翻譯者後來加上,否則此處的「他們」就不知可所指吧)。

 

在15至18節中的4行詩句中,義人以眾數和第三身眾數代名詞「他們」出現。在另譯這詩的過程中,為凸顯這個眾數代名詞,我都硬譯為「他們」/「人們」(英文用those)。而在19至21節中的3行詩句中,義人則以單數名詞和代名詞「他」出現。從代名詞眾數/單數這個角度出發,大家可能會發現8至11節4行詩句中第二身代名詞是眾數的「你們」,而12至14節3行詩句中第二身代名詞則是「單數」的「你」(留意此三句上主一次也沒有出現)。也為因如此,將整詩分成7個段落(見附表),行數以4句和3句相間出現,而最後一行自成一段。

 

第一段4行,是詩人「我」向「你們」發出讚揚上主的邀請,原因此段落最後一句:「我曾尋求上主,祂就應允我,從我所有的恐懼祂解救我。」接著第二段3句將焦點放在「他們」身上:他們仰望他,他們就發光,他們的臉必不蒙羞。但他們是誰?在這段結束便揭曉:就是敬畏他的人們(眾數)。但此段中間的困苦人(單數)又是誰呢,就著「祂從他所有的患難拯救了他」與第一段結束「從我所有的恐懼祂解救了我」相若的句式,這個困苦人會不會就是第一段的「我」?同樣相似的句式也出現詩的下半部分的第五段17節和第六段19節,詩人「我」作為敬畏上主的困苦人,其實是進一步代表著義人「他們」,因「我」也就是同獲解救的「義人」。若貫串整首詩篇前後呼應的重複,上半部分詩人所訴說的經歷,不單是他個人的經歷,亦是敬畏上主的人的經歷,也代表下半部分一眾義人。由始至終,這首詩所分享給「你們」的其實都環繞「義人」在上主面前得蒙解救的經歷,因為「我」所親身經歷的就是義人的經歷。

 

綜合來說,詩中所說的義人是一個/一群怎樣的人呢?他們可能就是第2節所說的一群謙卑的人,不過「貧窮」/「貧乏」可能更接近詩人的原意,因而更能對應「他們一無所缺」、「所有好處都不缺」。但這群詩人自己要代表的義人,也是困苦的,經歷一切(所有)的恐懼和患難,就尋求上主和仰望上主,作為敬畏上主的人,便投靠上主,亦即在上主中尋找庇護,在後半段明顯被稱為義人的一群人,看來他們的困苦、恐懼和患難,以至內心破碎,心靈被壓破,這一切所有都是出於另一群「行惡」(做惡do evil,相對做好do good)的人所做成,但「惡必害死奸人,而恨惡義人的必受刑罰」;也因此,詩人自己,同時邀請「你們」一同頌讚神恩,而詩人又教導「你們」敬畀上主之道。

 

轉:「義人」的好處與凶險

若全詩由「我」與「他」到「他們」都是見證「義人」如何經歷上主,那詩人在詩中間邀請「你們嘗嘗和看看上主的好」,並向「你們」力證敬畏上主的人「所有好處都不缺」,就必然和詩中「義人」關係密切。

 

詩篇34篇其實並沒有言明「好處」是甚麼,只是說到尋求上主的人「所有好處都不缺」,不單呼應敬畏上主的人們一無所缺,並且以「小壯獅子尚且缺食忍餓」來對比。接著問誰人喜愛生命,愛慕在世有多些日子,為的就是可以看多些「好」(通常和合本會譯see good為「享受」,例如在傳道書多次出現「看為好」也是譯為「享受」),而返過來,怎樣才有多些日子在世上,就是要「做好」——就是禁止舌頭從惡,亦即嘴唇被免詭詐的話——這可能就是那些「做惡」的人的所作所為。

 

但若是以義人的經驗去評估詩篇中間所強調的「好」,那「義人的好處」會否就是上主將義人所有的恐懼、患難,解救/拯救出來?從詩34的起承轉合的布局,在開首「我」在分享義人得解救的經歷,並引導「你們」去看上主的好,其實最終是在記念義人因惡人的攻擊所受的困苦和患難。惡人的攻擊可能就是口舌的詭詐中傷,使到義人心破碎、靈受壓,令他們窮乏而謙卑,無時無刻的讚美其實源於無時無刻的呼求!

 

合:「他們」的經驗與「你們」的堅持

讀詩篇或聖經可以跟著經文思路順勢地讀,但更多時候我喜歡逆向思考地讀經文,即認為經文強調某一個方面,其實是多表經文作者或讀者缺乏某一個方面。當詩人提到敬畏中的人「所有都不缺」,其實正表示詩人或讀者正處於缺乏之中;當詩人說到義人必得解救,其實表示經文背後的世界中的詩人或讀者正處於一個義人受逼迫困難危險的處境。當期望上主要對付惡人,說到惡必害死惡人,則經文背後世界正是惡人當道的世界:越是缺乏,便在詩文中越發祈求。所以從我一路分析詩34篇的主題是詩人教導讀者敬拜讚頌和敬畏上主,並以「義人的好處」去作為動機,會否讀者的世界其實正處於一個惡人當道,義人受苦,但上主好像解救無期,以至神的聖民對上主灰心失望,甚至走向惡人的道路,放棄義人之道呢?

 

其實我在預備這篇講章時,我所感受的並不是見義人的好處而興奮讚美,反而沉重地覺得在我們經驗的世界中,少見義人得解救的經歷,卻見惡人的詭詐控訴至使追求和平公義的義人下在困苦危險之中。不知在我對詩篇34篇的分析中,你又會感受到在帶出義人的好處時,其實我的潛台詞乃是義人其實正正活在困乏患難之中,心靈破碎受壓的境況。

 

彼得前書3:10-12正正以義人受苦仍要行好的角度引用之詩。若由3:7-17節來看,彼得前書的上文下理清楚交待了這首詩的主題乃是「為義行善而受苦」:

“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憐憫和謙卑的心。 不要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為你們正是為此蒙召的,好使你們承受福氣。 因為經上說: 「凡要愛惜生命、 享受好日子的人, 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 嘴唇不說詭詐的話。 也要棄惡行善, 尋求和睦,一心追求。 因為主的眼看顧義人, 他的耳聽他們的祈禱; 但主向行惡的人變臉。」 你們若熱心行善,有誰會害你們呢? 即使你們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 只要心裏奉主基督為聖,尊他為主。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理由,要隨時準備答覆; 不過,要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要存無虧的良心,使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使那些凌辱你們在基督裏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 上帝的旨意若是要你們因行善受苦,這總比因行惡受苦好。”

彼得前書 3:8-17 (和合本修訂本)

 

我們對詩34的背景並不是十分清楚,但對彼得前書的寫作背景有卻有比較合理的推論。彼得前書成書於羅馬君主尼祿誣告基督徒有分火燒羅馬城,並驅趕基督徒離開羅馬城,至使基督徒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那時作基督徒就要流離失所,被人輕看迫害。彼得前書的作者正要鼓勵作為基督的門徒,在受苦中仍要堅持行善,因為基督也是這樣輕看苦難,以祂的義的代替我們的不義,並在艱難的時刻堅持所信。正如彼得前書結束前的鼓勵:

“所以,你們要謙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這樣,到了適當的時候,他必使你們升高。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顧念你們。 務要謹慎,要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尋找可吞吃的人。 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正在經歷這樣的苦難。 那賜一切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裏召了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在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建立你們。”

彼得前書 5:6-10 和合本修訂本

 

不知彼得前書的那隻獅子是否受詩34那隻少壯獅子所啟發,但無論如何,彼得前書作者在信徒艱難的處境引用詩34,成為了我們理解此詩的最佳註解。

 

作為一首字母離合詩,詩篇34篇可能暗示讀者,要走完所有字母,才能掌握詩文的真理。我們又能否在惡人當道,義人受苦的世代,長久的堅持作個敬畏上主,擇善固執,追求和平,以信靠、呼求、尋找上主,以得見「義人的好處」呢?你又能相信上主會解救、保護那些仍在為義受苦、受逼迫的「義人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