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對話

古今共融 傳承非遺文化——甘子暘校友、林穎心校友、黃迪燊校友及吳子沂同學

2022-12-20

崇基校園通訊 / 至善對話

紮作技藝師傅在紙紮品上繪圖及上色。

 

近年,保育愈來愈備受社會關注,不論物質及非物質遺產皆彌足珍貴,需要悉心保護和傳承。今期至善對話採訪了三位崇基應屆畢業生─甘子暘、林穎心、黃迪燊,以及吳子沂同學,他們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紮作技藝」,作為通識課程「GECC3130 學問與遊歷」的統整項目主題。他們如何將古今共融,憑藉現代科技,傳承歷史悠久的紮作技藝呢?

 

問:為何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選擇了紮作技藝為研究題目?

 

紮作技藝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不但在香港的多個節慶和傳統習俗中扮演重要角色,亦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慶祝新店開幕,或莊嚴的殯葬禮儀都可看到紮作品的蹤跡。儘管現今愈來愈少人加入紮作行業,當中的精美手藝和文化底蘊都突顯了其保育價值,值得世代傳承。我們探討以手機應用程式推廣紮作技藝的可行性,希望藉由現代科技,製作電子旅遊指南,以推廣社會鮮為人知的風俗文化,讓用家自行深度遊歷,將傳統而珍貴的非遺文化傳承下去。

 

(由左至右、上至下)甘子暘、林穎心、黃迪燊及吳子沂攜手共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及傳承出一分力。

 

問:電子旅遊指南有甚麼主要功能?

 

電子旅遊指南包括紮作技藝的文化及歷史背景、短片介紹網上資源、地圖呈現與紮作技藝有關的文化旅遊景點及節慶活動詳情。我們製作節慶活動列表及月曆,紀錄與紮作有深切關係的節慶,例如春節、盂蘭、打醮等的時期和地點,鼓勵旅客從多角度欣賞紮作藝術。此外,透過擴增實景 (Augmented Reality) 顯示節慶活動的場景,讓旅客在非節慶活動的時間也可欣賞和了解。我們亦為遊客錄製簡短的語音導賞。

 

「紮作技藝」研究組員到花炮展覽館參觀與天后文化有關的花炮,了解花炮的一般設計、特式和相關習俗。

 

問:是次研究項目收穫甚麼具體成果?

 

我們確立到香港紮作技藝在香港社會的保育價值有三個面向,分別為歷史傳承、藝術表達和維繫社會連結。另一方面,我們亦透過訪問紮作技藝從業員,理解香港紮作技藝的保育是有一定的困難。首先,成本問題局限了行業發展,由於香港鋪租昂貴,為節省成本,大部分紮作店鋪會放棄自行製作,改為採購及銷售制成品;第二,紮作種類漸趨單一化,機械量產的紮作品未能為客人度身定造,而只有大眾化的成品;第三,除社會價值轉變,中式節慶日漸式微,連同應節紮作品的需求度減少,社會對大型紮作的接納程度亦有所下降。假如這個應用程式能有效推廣紮作,我們希望擴展至推廣其他非遺,引起大眾對非遺的持續關注及興趣,令市民能重新檢視和肯定非遺的價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