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對話

遊歷學習 探索世界

2022-10-20

崇基校園通訊 / 至善對話

蘇崇天、周嘉儀和卓學帆(後排左二至四)與一眾義工合照

 

近三年的疫情,昔日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和活動近乎停頓,防疫封關的措施亦使同學無法往常到外地作交換生。面對大學生涯快將完結,社會工作系應屆畢業生周嘉儀校友、蘇崇天校友,以及中醫學院五年級的卓學帆同學不甘自困,決定走出香港。他們得到學院的「遊歷學習計劃」資助,參加了津巴布韋的犀牛保育義工活動。除可親身接觸大自然之外,亦使他們對生活與人生有所反思。

 

問: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們展開這趟旅程?

 

當大學生活即將步入尾聲,回顧過去幾年點滴,稍嫌覺得空洞。本應精彩的大學生活在疫情的陰霾下被迫停擺。留學、交流等數之不盡的活動在疫情管控下全部取消,我們只能透過熒幕互動交流。當時內心忽爾萌生要在最後時刻達成什麼、做些甚麼事的念頭。我們決定在學習生涯最後一段的自由時光,到異國散散心,不想大學生涯空白得只剩網上課程,亦暫時不想面對求職困境。抱著這懵懂的想法,我們便上網探索各種可能性,然後找到了津巴布韋的犀牛保育義工活動。自幼醉心犀牛、大象等龐然大物,加上被非洲大陸那蒼茫原始又充滿野性的面貌吸引,我們最終選擇前往津巴布韋,展開這項饒富意義的義工活動。

 

受訪者實現了自小至今與野生犀牛接觸的夢想

 

菲林相機紀錄了大象喝水的一刻

 

問:在旅程中令你最印象難忘的是甚麼?

 

在津巴布韋的經歷實在是太多太美好了,無法一一細述。不論是當地的風土人情,還是毫無污染的大自然,都讓回來後的我們縈繞心頭,時刻回味。而當中最深刻的,或許是我們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在香港,我們甚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大自然及野生動物。而在津巴布韋,許多我們所用的東西都是取於大自然,如修補圍欄的木材、每日所吃的農作物、所居住的木屋等。我們不再以凌駕的姿態對待大自然,而是學會如何謙卑自己去尊重大自然,與一草一木及不同動物「共存」。我們看到當地人回收掉落在地上的碎木材用作壁爐燃料,反映他們珍視大自然所給予的資源;亦看到他們拾起地上的垃圾,反映他們愛護環境。回到香港,自己又會想,在這個發展完善的土地,我們又可以做些甚麼去保護環境呢?

 

在草原上偶遇長頸鹿

 

問:這趟旅程為你們帶來甚麼正面影響?

 

過去三年,面對香港發生的種種事件,大概對未來沒有甚麼期望與憧憬,每天只是營營役役的過活。但旅程結束和畢業後,便開始認真地問自己:「你未來人生想要做甚麼?」在香港刻板的教育制度下,這條問題通常會令人套入生涯規劃導向的思維模式,從而會自問:想從事甚麼工作?然而,當有機會在津巴布韋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時,我們便提醒自己,不一定要走一條大部分香港人會走的典型道路─為一份穩定工作而拼搏,因而也開始反思:人生想做什麼?這條問題不應純粹指工作,而是「希望過怎樣的人生」。因為人一生所追求的,又何嘗單憑一份工作、一個崗位或一間公司就能滿足?談及人生想做的事,怎能只憑一份工作狹窄地下定義?所以我們暫時打算先在香港工作數年,期望未來再有機會出走,探索世界之大、自然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