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歷史系畢業生連鋒達,秉持「尋覓」、「思索」、「記錄」、「參與」的多邊理念,於今年初與朋友共同創辦「尋思我城」(Cogito HK),通過網上推廣香港歷史文化,鼓勵大眾以記憶保育歷史。
年中「尋思我城」以即將清拆的大坑西邨為題材,先後舉辦了兩項實體活動:《大坑西邨的「連」與「結」》歷史文化導賞團,以及《話說大坑西—『家』的自白與旁白》歷史‧街頭文化展。這兩個項目分別獲得崇基學院「『好小籽』實踐獎」及「崇基圓夢計劃」支持。
問:為何創辦「尋思我城」?為什麼選擇大坑西邨作題材?
我一直希望創辦一個有關香港歷史文化的平台。自小我已渴望成為中學歷史老師,這也是我在中大選讀歷史系和歷史教育文憑的原因。我最感興趣、最富歸屬感的,就是香港歷史,加上大學讀書時亦曾接觸人類學系有關人類文化的知識與觀點,讓我想記錄人與人之間的歷史文化聯繫。
適逢六十年歷史的大坑西邨面臨清拆,居民展露強烈情感。我和其他成員在屢次走訪該邨期間,結識到不同居民和訪客,正是這份情感聯繫催生了大坑西邨歷史文化導賞團《大坑西邨的「連」與「結」》。這個活動嘗試以錄音引導公眾自由探索,把歷史導賞融合文化感受,從而將公眾帶進社區。
問:「尋思我城」原是網上歷史文化推廣平台,為何舉行實體活動?
「尋思我城」是多面向的倡議,我們從網絡出發,力求讓公眾有更多接觸城市歷史文化的機會。最初以網上資訊為主,多少考慮到舉行實體活動的難度,尤其在商業主導的香港,文化事業的生存空間有限。
我們沒有龐大的資金與人脈,人員就只有兩個大學生,所有事情都必須一手一腳去做。「尋思我城」成立之初,何曾想到兩個人會有能力舉辦導賞團和籌備展覽。甚至展覽期間,有參加分享會的公眾人士亦問道:「你們只有兩個人?」兩個人的力量很小,線下活動亦不在我們當初考量之內,但我們最終明白,只要熱愛,便能堅持。雖然舉辦現場活動所需的成本和人力均見緊絀,幸得各位義工幫忙,展覽方能順利完成。未來「尋思我城」亦會保持活力,儘量推出更多有趣、有意義、方便公眾參與的活動。
展覽的展品包括歷史圖片和昔日生活用品。
問:你們的大坑西邨項目包含多類活動,既有實地考察和重建記錄,也有導賞團和歷史文化展覽,最使你們印象深刻的是什麼?你們又遇到什麼困難?在整個項目中有何得着?
我最深刻的莫過於見證大坑西邨在短短七個月的急速變化,當中流失的人與事令人慨嘆,但同時不斷提醒我作為「記憶傳承人」的身分。在那七個月裡,我們經常到訪大坑西邨,或是作實地考察,又或只是閒逛,但每次總能看到最少一兩個熟悉面孔,我們把他們稱為「NPC」(遊戲中固定出現的非玩家角色)。
但很快的,我們成為比這些「NPC」更「NPC」的存在。從與不同人聊天,到用相機記錄離別,再到深入探訪留守居民,每一趟都見證變幻。看着熱鬧的屋苑變成人去樓空的「孤城」,內心不禁唏噓,也深感大坑西邨的變幻,亦不過香港變幻的一個縮影。
時間緊逼是最大的挑戰。我們只能在約四個月內完成考察和研究,而且期間還萌生了新想法,比如導賞團,以及其後的展覽,都是我們在看到大坑西邨的街頭創作後才構思的,但工作量增多亦使人手更見匱乏。
我們缺乏資源,支撐我們完成項目的,是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歷史的責任感。我們相信,大坑西邨項目並非只是一場歷史文化探索,它更是一個信念,推動我們以記憶對抗遺忘,傳承歷史記錄。如果家裡人不去記錄家中點滴,那麼縱有萬千風光,這個家亦註定是徒具華麗的軀骸。
學生記者 梁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