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左至右)李林瀅、蕭諾希、王穎潼及鄧頌茵發掘本地素食新趨勢。
提起素食,大家都會聯想到甚麼?中式的素菜餐館?西式沙律?抑或超市出售的素肉產品?近年來,素食文化逐漸趨向普及化,廣泛滲入非素食餐館、社區,以及個人的生活模式。崇基校友蕭諾希及王穎潼,聯同崇基學生李林瀅及鄧頌茵在通識課程「GECC4130專題研習」的統整項目,以「香港素食文化愈漸普及的原因」為主題,發掘本地素食文化新趨勢。到底素食普及化,令個人生活以至社會迎來甚麼新氣象呢?
研究團隊訪問Green Monday 營養師及項目助理經理張德儀女士(左一),以了解非政府素食組織如何推廣素食文化。
據綠色和平一篇報道,素食不但有益健康,還對氣候變化及動物權益帶來重大影響*。素有「飲食天堂」及「國際大都會」美譽的香港,在素食大潮流下的表現又是如何呢?這方面是我們的研究方向。近年,香港的素食文化在各種因素的帶動下愈來愈普及,我們希望了解甚麼原因驅使香港素食文化愈漸普及,從宏觀角度探討素食文化近年在香港急速發展的原因,以及對個人飲食習慣以至整體社會帶來甚麼正面影響。
現存素食的研究大多圍繞營養價值、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素食者茹素原因,卻缺乏有關香港素食的社會現象研究,因此我們希望本研究能填補有關素食這方面的缺口。研究的素食文化包含五大類:奶素食、蛋素食、蛋奶素食、全素食及彈性素食。我們針對十八至六十五歲香港市民進行問卷調查,並採訪了素食餐廳創辦人、素食 KOL(關鍵意見領袖),以及素食社會企業,了解素食商戶的經營理念、社交媒體對素食文化的影響,以及非政府素食組織推廣素食的行動和效能;亦前往素食餐廳了解消費者對素食的取向,以及本地素食文化的多樣性。
研究團隊到訪Green Common 分店進行實地考察,親身認識香港素食產品:(由左至右、上至下)素肉(新豬肉)、素零食(素軟糖和素巧克力)、微波爐素食(新豬肉飯)及素飲品(燕麥奶和米奶)。
從研究成果顯示,現今素食來源非常多元化,包括素食及非素食餐廳,以及素食產品供應商。素食餐廳包羅中西式素食餐廳、素食自助餐或素食咖啡店等。至於非素食餐廳方面,一些連鎖餐廳或外賣平台與素食餐廳合作,提供種類繁多的素色餐點;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七成受訪者曾在非素食餐廳享用素食,而六成半受訪者也同意香港非素食餐廳的素食選擇愈來愈多。素食多元化不但提升素食對港人的易達性及吸引程度,還增加了港人在選擇素食時的負擔能力。
非政府組織在推動素食文化方面,主要透過策劃宣傳及教育活動,如講座、展覽、工作坊及參觀等滲入學校及社區。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在選擇食物時,基於環保會多加考慮其背後的生產過程與原則,傾向選擇對動物性傷害較少的素食。至於社交媒體方面,素食明星及KOL在網上給予健康地茹素的飲食建議,帶來了明星效應。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對素食趨勢亦有重要影響。二○二○年,外賣平台提供的純素菜式餐廳夥伴數目不斷飆升。此外,在職人士在家工作期間培養了自煮習慣,了解自煮食物比較健康,漸漸對素食產生興趣,這些都是素食文化帶來的正面影響。
*資料來源:
綠色和平:〈素食者的告白:改變飲食習慣是一種承諾〉(二○二○年四月十日),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15850/素食者的告白:改變飲食習慣是一種承諾。